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

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A. 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 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

C. 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D. 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

 

A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题干材料中提到,辜鸿铭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正是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故排除B、C ,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主张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故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B. 政府加大报刊审查

C. 预备立宪取得一定成效

D. 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考核地方官员的述评材料中,往往可见“祷雨辄应”、“祷雨即沛”、“竭诚祷雨”等内容。这说明

A. 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B. 君权神授思想根深蒂固

C. “祷雨”是地方官主责

D. 重农思想影响官员升迁

 

查看答案

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A. 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B. 传统秩序受到冲击

C.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 民众娱乐生活丰富

 

查看答案

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 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 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查看答案

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A. 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 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 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 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