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即为分封制,“郡县政治”即为郡县制。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C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吏世袭,而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皇帝),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 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现沿用礼乐制度维护自身统治。

材料二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 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 1907  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 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 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 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 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 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 1913 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和 1928  年《初中本国史》

(1)从材料一中鲜卑人礼乐文化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种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是一幕幕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活剧,也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摘编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                                                                材料二: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三: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3)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方面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 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日本 1871  年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对成员们的思 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在西方 文明面前,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 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 的感慨……因而最终他们“无所畏惧的放弃了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的文明”。

——据吴延谬《日本史》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日本文化没有“核”?

(2)依据材料二指出使节团成员接触西方后的感受。为“吸纳外国的文明”,日 本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 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识者日: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 刻书之式。”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北宋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提高    B. 宋代娱乐场所中已注重科技普及

C. 铜活字技术源自北方政权    D. 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

 

查看答案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 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者的悟性成了衡量一 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 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 所排挤。”这段话的实质是突出

A. 追求理性    B. 反对权威    C. 宣扬平等    D. 维护正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