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05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

1905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B.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C.民主革命运动已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立宪之声”“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可知,当时立宪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共识。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故B项是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立宪之声”,故C是错误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故D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 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 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 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查看答案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 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 士人官僚的“规谏”

D. 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查看答案

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A. “知行合一

B. “人人同具良知

C. “格物致知

D.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查看答案

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

A. 知行合一

B. 天人感应

C. 先气后理的思想

D. 存天理,灭人欲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C.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