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开拓者,伟大的爱国者。阅读下列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开拓者,伟大的爱国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05年詹天佑筹建京张铁路时,坚持“所有工程全部概用华员,绝不借材他国”。在京张铁路建设中他多次拒绝英、日等资本财团的染指。因此路是中国筹款自办,“固不敢铺张从事,亦不敢苟且速成”,于是他反复勘察选线,确定施工方案。对于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隧道的开凿,詹天佑采用了从两端向中点凿进的方法。在设计八达岭隧道时用“之”形线路,把八达岭隧道长度缩短至1091米,节省工程费10万两。针对隧道洞深仍然过长的问题,詹天佑采用了直井法施工,即在隧道两端施工凿进的同时,另在隧道上方山岭上开挖两座直井,分向两端开凿,这样就有了六个工作面在施工,大大加快了隧道工程进度。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提前两年通车,1911年盈利达506794元。

——摘编自经盛鸿《詹天估评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詹天佑筹建京张铁路的指导思想,概括京张铁路建成通车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概括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的工作作风和方法,分析詹天佑爱国精神的内涵。

 

(1)指导思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注重节约,保证质量;依托地形,巧妙设计。 影响: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作风方法:踏实细致;实地考察;善于创新。 内涵:维护路权,捍卫国家利益;自强不息,为国争光。 【解析】(1)第一问,据材料“所有工程全部概用华员,绝不借材他国”、“固不敢铺张从事,亦不敢苟且速成”、“对于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隧道的开凿,詹天佑采用了从两端向中点凿进的方法。”加以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第一问,据材料“于是他反复勘察选线,确定施工方案。”、“针对隧道洞深仍然过长的问题,詹天佑采用了直井法施工”加以归纳概括。第二问,据材料“在京张铁路建设中他多次拒绝英、日等资本财团的染指。”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制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材料二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遗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一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

 

查看答案

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迁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论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

——《列宁选集》

材料三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20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

——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

(3)据材料三,分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西方在中国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均远胜此前,但中国文化仍以其鲜明特色而立于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思想中最具价值的内容是关于大同的理论构想,它是以传统大同思想为底本,糅合了西方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及民主政治思想的一个创造。与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不同,孙中山的“大同主义”是现在型的行动纲领。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这是他自己的理论发明,又集中了他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的特点是选择和吸收西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有用成分,同时又承继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摘编自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中西会通”和“中西融合”的呼声不绝于耳。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从此,中国思想文化的格局又一次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物,包括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主张中西学的会通与融合。随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崛起,近代中外文化经百年的互动与融合,最终促成中华古老文化的新生。

——摘编自张允熠《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汲取的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政治实践,概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上半期的相关史实,就“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的融合”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查看答案

下图为冷战时期古巴发行的纪念邮票。仔细观察邮票信息,该邮票纪念的应是

A. 万隆会议

B. 越南战争

C. 不结盟运动

D. 古巴导弹危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