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

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

A. 农业生产结构很脆弱

B. 小农经济具有较强再生能力

C.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 农民要承受很高的赋役负担

 

B 【解析】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农业生产结构很脆弱,排除A;由材料“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可见小农经济具有较强再生能力,故选B;材料“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恰好说明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发人深省的教训是,即使没有人愿意或想要战争,战争仍有可能爆发。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而德国人相信,他们嫉妒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毁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唯一的罪责是经济上获得成功,然后,也出现这样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因为战争有利可图或者是因为存在着对市场和原材料的战争。……在保卫国家方面,人们越来越有更大的利害关系。这是民主化和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尽管结果往往是不完美和不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市民都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1914年证明,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国家正遭到攻击时,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进爱国……欧洲的人们用狂喜而不是悲伤来迎接战争,这一事实在最后的分析中要比所有的外交细节都能更深入地解释战争的到来。

——摘编丹尼斯•舍尔曼著《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提出的导致“战争”爆发的照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战争”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1906年11月开始,清政府参照西方“三权分立”的模式,把“刑部著改为法部,专任司法;大理寺著改为大理院,专掌审判……清末政府仿照国外资本主义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体制、在各级审判机关内部设立检察厅专门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公诉,开创了在中国司法体制上实行控审分离的先河。中国传统的诉讼审判机制中无独立的诉讼法体系,又无明确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区分。在清末变法过程中,沈家本通过考察和研究东西方各国的法律制度,提出首先要区分民诉、刑诉的主张……中国古代按照“有罪推定”原则,无视法律当事人的权利,实行下纠纷式审判方式。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法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择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摘编自刘哲《清末司法的近代化变革》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存在的弊端。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战爆发后,欧亚交通梗阻,纯碱奇缺,独霸我国碱业的英国卜内门公司囤积居奇,致使上海、天津等地的一些食品业和用碱工业由于买不到纯碱而被迫停产倒闭。1917年,吴次伯等人试验制碱成功,经人介绍与范旭东商谈办厂事宜。然而卜内门公司百般刁难,吴次伯中途背信弃义,英国汇丰银行又要挟财政部将用盐制碱特权给予英商。面对严峻的形势,范旭东北上招股,担负起办厂重任,1918年11月,永利制碱公司在天津成立,范旭东被推选为总经理。

——摘选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外国资本家封锁关键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又缺乏资金,股东纷纷退出,使永利陷入了困境。为了摆脱困境,范旭东在1921年以高薪聘请了留美化工专家候德榜,经过多年研究,终于解决了大规模制碱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得永利于1924年8月开工生产。1926年6月,永利终于生产出纯净洁白的合格碱,范旭东给产品取名永利纯碱,以区别于“洋碱”。8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博览会上,永利纯碱荣膺金质奖。从1927年到1937年,永利的纯碱年产量翻了三番多,“红三角”牌纯碱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一带。范旭东说:“中国如其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

——摘自吴晓波《改变“食土民族”的商之大者:范旭东》《经济观察报》2011.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范旭东创办永利碱厂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范旭东的实业活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

——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圈地是以皇帝下诏的合法形式进行的。为满足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对土地的需求以及随清军入关的东北境内其他民族对土地的需求,“圈地自此始”。……到1666年,全国约圈地167000顷,总数达227000顷,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到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

材料二:英国的圈地运动到18世纪进入到议会圈地阶段,随着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农民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存和生活,被迫四处流浪。

——摘编自《英國圈地运动和清初圈地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圈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圈地和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