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图片共同反映了
A. 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大国地位
B. 中美寻求建立国际战略平衡
C. 文化交流助推中美关系改善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 | 国营经济 | 私营经济 |
水电工业 | 89% | 11% |
冶炼工业 | 90% | 10% |
机器制造业 | 73% | 27% |
化学工业 | 75% | 25% |
饮食品工业 | 23% | 77% |
服饰品工业 | 8% | 92% |
A.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D.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23年,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后来也分了家,……一个叫‘科学方法派’,一个叫‘唯物史观派’。……唯物史观派,他们亦根据科学,亦应用科学方法,……所不同者,只是他们相信物质变动(老实说,经济变动)则人类思想都要跟着变动,这是他们比上一派尤为有识尤为彻底的所在。”据此可知作者认为唯物史观
A. 应与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区分
B. 能够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本质
C. 否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先进性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 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钖(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 | 《明书》 |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 《明史》 |
A.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
B. 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
C. 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
D. 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幢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 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
B. 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
C. 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
D. 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