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同时期,日本输华商品总值从9000多万两白银增至2.4亿两;美国从3500多万两增至1.1亿两。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此时对华经济侵略的国家只有美日两国
B. 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D. 列强侵略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票拟权作为内阁之主要职权成为一项制度从正统年间开始,以后逐渐转移到内阁首辅手中。阁臣中只有首辅才有票拟权,次辅、群辅只能参论。这说明了
A. 内阁拥有仅次君主的权力
B. 内阁首辅可以参与国家决策
C. 封建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D.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唐代租庸调制规定百姓服役可以“纳绢代役”,宋代王安石的募役法则规定百姓可以出钱免役。这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的确立
B. 封建政权对农民阶级剥削的加重
C.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更
D. 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下表为中国古代人口示意图
明朝万历十五年以后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 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D. 国家政局的稳定
唐代儒学已经认识到佛道对儒学文化的冲击,却简单的以宗教形式包装儒学;至宋代,讲究理欲之辩,抛开传注,直接从经典中寻绎义理。注重思辨,是宋代儒学对唐代儒学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指
A. 怎样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 怎样从道德角度重建价值观
C. 怎样弱化谶纬神学统治作用
D. 怎样压制人性适应统治需要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纳粹体制尽管没有废除私有制,但是对经济实施了强有力的国家干预,使得价值规律遭到扭曲。大战结束后,德国经济如同其他领域一样,处于战胜国的严格监控之下。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流行,其他国家纷纷加强国家干预。德国社会民主党也主张加强国有化。但艾哈德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竞争尤其重要。从1948年6月起,艾哈德连续发布三个法令,宣布取消价格管制,废除工资冻结,取缔垄断。他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由政府管制的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此后,艾哈德一直为此努力。1957年,联邦德国终于通过了《反对限制竞争法》,该法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在坚持自由经济的基础上,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实施货币政策、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等,对经济生活给予一定程度的干预,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同时,国家又通过干预收入分配和劳资关系,通过“阶级调和”和“公平分配”,以确保“经济人道主义”的实现。
——据郑寅达《德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艾哈德推动联邦德国建立社会市场经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哈德推行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模式对联邦德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