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九•一八侵华事变后,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于1934年7月7日从瑞金出发,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历时4个月,行程3200余里。11月初,与闽浙赣红十军胜利会师。红七军团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 积极配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
B. 威胁日军占领的南方中心城市
C. 配合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D. 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
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名称 | 创立时间 | 代表人物 | 宗旨 |
中华民国宪政党 | 1912.3 | 伍廷芳 |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
统一党 | 1912.3 | 张謇 |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
共和党 | 1912.5 | 黎元洪 |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
国民党 | 1912.8 | 孙中山、宋教仁 |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
民主党 | 1912.8 | 梁启超 |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
A. 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 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 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 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 清政府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D. 洋务企业丧失了垄断地位
“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偶然)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此材料反映的观点是
A. 君权神授
B. 天行有常
C. 天人合一
D. 敬鬼神而远之
明仁宗时科举取士一度南北分卷,“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实质上反映了
A. 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B. 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南北方矛盾日益加深
据明李乐《见闻杂记》记载:湖州府乌青镇“里中有中人之家,贷钱开油饼坊,其雇工人与市上一人剧饮而醉相殴,雇工人推其人堕水死,主不知也。事闻于官,官不诘责下手之人,主人费六七十金,半偿死者之家,半赂衙门人,事竟得寝。”材料主要反映了
A. 雇佣关系下仍有封建隶属关系
B. 雇佣关系下自由劳动力的生活
C. 明清社会治安混乱和官场腐败
D. 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日益商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