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这反映了
A. 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 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
C. 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
D. 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
1923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A. 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 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 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 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
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 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C. 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
D. 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
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曾说“如果君主自己承受法律的拘束,这是一个与统治者的尊严相称的说法,因为甚至我们的权威都以法律的权威为依据”。这说明当时罗马统治者遵从
A. 君权神授
B. 法律至上
C. 君权至上
D. 天赋人权
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
国民经济建设支出领域 | 比上一年增长 |
重工业和机械工业 | 47.31% |
燃料工业 | 84.56% |
地质勘测 | 611.46% |
建筑工程 | 204.14% |
铁路 | 88.93% |
农业 | 61.44% |
林业 | 128.38% |
总支出 | 41.68% |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
B. 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
C.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
D. 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
1937年9月3日,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日记中写道:“此次抗战是持久战,在得最后胜利,非争一时一地之得失,小胜不足喜,小败不足忧,须有百折不挠之精神,做屡败屡战之准备。”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陈诚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B. 因淞沪会战的失败认识到持久战必要性
C. 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处于劣势
D. 国民政府早已做好了进行持久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