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专家岳思平曾刊文表示“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1931年至1937这六年间,中国军民发起的东北抗联、一•二八抗战、长城抗战等局部战争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牺牲,这段历史不应忘记。”因此,“十四年抗战”的说法
A. 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族性
B. 突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间的合作
C. 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 着眼于抗战的全程性、完整性
《地缘变化:长征不为人知的意义》中写道 “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此材料认为长征( )
A.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 B. 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C. 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D. 留下了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
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 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B.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 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D. 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旨在( )
A. 抑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 B. 形成重学风气,提高官员素质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追求公平公正,缓和阶级矛盾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减少决策失误 C. 限制专制皇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我国山东半岛地区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
B. 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 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D. 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