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90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除挪用若干“官款”,又请准了专利10年的特权。按照这个特权,除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外,并可减免税厘,而李鸿章请准这一专利的借口是为中国挽回利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这里的利权应该指列强在华办厂权 B. 不利于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
C. 清廷对技术专利权的保护非常严格 D. 体现了李鸿章捍卫国家主权的立场
夏东元在《洋务运动发展论》中指出:“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对这句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A. 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B. 中体西用与近代工业相冲突
C. 科技变革与政治变革相脱离
D. 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矛盾
《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 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
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 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何一民在《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中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这一新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民族工业占据优势 B. 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C. 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D.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这说明中国近代( )
A.工业化的进程缓慢 B.小农经济欣欣向荣
C.市场结构殖民地化 D.新的商业渠道兴盛
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理解正确是( )
A. 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
B. 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
C. 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
D. 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