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这表明唐宋文化
A. 集合起前代文化精华
B. 居于文化轴心的地位
C. 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
D. 具有融会贯通的特征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 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 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 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 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吕氏春秋》载:“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据此判断,赢政时,铸“半两”意在( )
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 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D. 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同治十三年
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为了“驱倭”,他提出“一曰理谕、二曰设防”的原则,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30余舰,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在政治谈判与军事威慑下最终实现成功驱日。
经此危机,沈葆桢认为“台湾孤悬海外,七省以为门户,久为他族所垂诞”,利用办理善后事宜为契机在台采取了一系列“抚番”措施。改革行政制度,由原来的一府四县三斤,增为二府八县四厅,并奏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打破“番禁”政策,招募内地人到台湾垦荒;开设义学,亲自编成童谣《训番俚语》,以传统文化教化台湾原住民,并奏请为保卫台湾牺牲者建祠祭祀。奏准建闽台水陆电线,倡购铁甲船,奏准使用机器开采基隆煤矿。沈葆祯对台湾的治理开发,为台湾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摘编自吕宁《开山抚番:沈葆祯台湾防务建设中的重大举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匆识,概括沈葆祯成功驱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葆祯建设台湾的举措。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年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第一次是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敌人的转变,双方关系陷入全面对抗;第二次是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从敌人转向准盟友;第三次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美对华政策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的,中美关系从准盟友转向非敌非友,合作与竞争并存;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后,中美关系步入迄今最全面深刻、又最复杂微妙的转型期,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摘编自王在邦《中美关系划时代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谷物价格水平和土地贵族的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夸脱低于80先令时,禁止进口外国谷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上的不满,工人阶层在高物价下生活困苦,工业原料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使英国工厂主比其外国竞争者处于不利的地位,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实现彻底的“自由放任”。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中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出版书刊、小册子,散发传单,召开群众会议,进行宣传演说,因此吸引了大批工人成为他们的坚定支持者。他们最有效的策略是。通过筹集大量资金,选出事先议定好的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经过多年斗争,1846年议会通过了废除《谷物法》法案。
——摘编自刘成《英国度除<谷物法>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谷物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