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吕氏春秋·任地》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

《吕氏春秋·任地》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 代田法已经出现

B. 注重精耕细作

C. 水利灌溉发展

D. 耕地面积增加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选B;我国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排除A。材料是合理利用土壤的水分和湿润程度,不是强调水利灌溉发达,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增加的信息,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宋代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德宗即位后,陆贽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陆贽一心想报效恩遇,锐意于治,“政或有缺,巨细必陈”,为德宗所看重,后出任宰相。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陆贽主张采取以下一些改良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凡所占田,约为田限”;实行轻徭薄赋,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十分取一,“裁减租价,务利贫人”;适当缩小“贫富悬绝”的巨大差别,“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使“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节约国家开支,“量入以为出”,使用度有节。陆贽还认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为了“啬用节财”,他提出“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等。总之,陆贽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均节赋税”、“养人资国”,这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贽主张改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陆贽的改良措施。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后,美苏双方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压,1958年11月,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美、英、法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这就形成了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1959年,美苏进行了戴维营会谈,尽管双方没有做出实质性让步。但是,双方宣布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也实现了美苏暂时的缓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柏林危机”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柏林危机”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及启示。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以皇帝赏赐和政府开支作为主要发行渠道。九年,下令“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只许以金银向政府换纸钞。十年,允许铜钱与宝钞共同流通使用,官方价格是宝钞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但洪武二十七年,宝钞一贯只值得铜钱一百六十文。到了宪宗时期(1465—1487),一贯钞不等于一文钱。实际上自弘治(1488—1505)以后,钞票早已不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支付的是银和铜钱。

洪武末年,白银已在民间交易中盛行。白银交易在正统三年(1438年)后大增,占契约总数的64%;景泰与天顺年间(1450—1464),分别占有契约总数的90%和近94%。宣德年间(1426—1435)江南一带推行以足色有金花的银两折纳田赋,到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更是推广金花银法。此后,在宪宗成化至世宗嘉靖诸朝的盐课、茶税、钞关等变革中,税收折银实现了制度化。

到万历九年(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规定杂役等项并入田赋而“计亩征银”,白银最终成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这时,商人以银量富,官僚地主竞相搜括积银。虽然当时大肆开采银矿,但还是发生白银不足的现象,明末崇祯时(1628—1644)“银荒”愈演愈烈,成为当时社会问题。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宝钞崩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特征,并简析其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