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计划经济模式尚未确立
B. 公私合营已经全面展开
C. 土地革命任务业已完成
D. 工业化已具备初步基础
如表所示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的变化
表: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表
1840年前的行会构成 | 1840~1911年新增行会的构成 | |||||||||
总数 | 同业者 | 同乡者 | 总数 | 同业者 | 同乡者 | |||||
数量 | % | 数量 | % | 数量 | % | 数量 | % | |||
上海 | 21 | 15 | 70 | 6 | 30 | 71 | 69 | 97 | 2 | 3 |
汉口 | 20 | 10 | 50 | 10 | 50 | 71 | 67 | 94 | 3 | 6 |
(注:同业者,指同一行业的人组成的行会。同乡者,指同一地区的各种行业的人组成的行会。)
A. 导致了传统行业大量消亡 B. 反映了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
C. 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表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 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 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汉代察举孝廉起初分为区察举,后来演进到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按照人口比例来选拔。汉代察举制度作出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公平公正
B. 保障人民权利
C. 缩小经济差距
D. 政府扩大统治基础
汉初曾规定,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为民的,免徭役十二年,回关东的免徭役六年。原先因逃避战乱流亡的民众回到原籍,重新成为编籍内的民户,恢复他们的爵位、田地、住宅,以从事农业生产,不准官吏虐待。这些规定旨在
A. 防止土地兼并
B. 稳定统治秩序
C. 增加赋税收益
D. 开发关中地区
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录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推广 B. 世袭制度的没落 C. 郡县制的实施 D. 井田制度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