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 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
C. 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D.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资料记载:“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军事力量”。据此可知,此时
A. 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B. 全民族抗战尚未形成
C. 国民党已经停止抗日 D. 国共两党停止了合作
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
C. 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D. 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A. 主张民主共和
B. 学习西方
C. 主张君主立宪
D. 救亡图存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南京条约》)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C.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D. 对西方各国给与同等待遇
有学名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 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 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 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 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