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近代中国持有上述观点的是
A. 林则徐
B. 张之洞
C. 康有为
D. 李大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这主要表明清延中部分官员
A. 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 强调学习西学应循序渐进
C. 反对清廷固守传统的做法
D. 对西方的认识仍较为肤浅
鸦片战争前,国人认为西学是“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这一变化表明
A. 有识之士对西学的态度渐趋务实
B. 师夷长技成为社会共识
C. 清王朝对列强的恐惧感逐渐增加
D.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
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
A. 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 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 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机器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 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9世纪60年代,广东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至香港,再运回广东销售。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步艰难
B. 国货工艺水平低不如洋货受民众欢迎
C. 半殖民地背景下中国经济贸易的窘境
D. 外国商品税务负担轻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