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记载,宋代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四川地区的士子们在赴...

据记载,宋代江淮地区的“衣冠士人,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四川地区的士子们在赴京赶考之际,亦不忘经商,甚至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的日期;有的士人干脆“捐弃笔砚,为商贾之事”。这表明宋代

A. 商业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B. 传统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冲击

C. 科举考试内容亟需进行改革

D. 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发生转变

 

B 【解析】“亦不忘经商、因经商耽搁了进京赶考、为商贾之事”等字眼意在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士人们的传统观念,即材料反映了传统观念受到了商品经济冲击,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经济重心南移和科举考试内容方面的问题,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思想的义利观并未发生转变,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

A. 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B. 市场对铁器需求大

C. 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 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查看答案

(题文)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查看答案

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 抑制土地兼并

B. 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C. 壮大自耕农队伍

D. 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查看答案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从下表中提取历史信息,围绕“1860年代”这个主题,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时间

事件

1858-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70年代

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860年

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79亿美元

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

1861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

1864

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英国成立

1864-1871

德国统一的王朝战争

1866

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赢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示意图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尔、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