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阅读下列...

“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全球化2.0相比全球化3.0阶段在推动力方面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60字左右。)

 

 

(1)不同:主体:全球化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个阶段的主体分别是国家和跨国公司。推动力:全球化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个阶段的推动力分别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 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 (2) 观点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论据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问融合和全球化,“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和“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可以分析出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阶段的主体是国家和跨国公司。从材料中可知“全球化1.0” 是劳动力推动的,“全球化2.0”是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推动的,而“全球化3.0”是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推动的。第二问通过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动力比较可以分析出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发展层次不同。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历史小论文撰写的题型,对学生要求很高。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如下:首先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关键词”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一般而言,要把题干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其次是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最后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开头不要写太多,要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例如本题依据材料二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然后结合材料一中全球化三个阶段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  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  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真实态度,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名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该漫画反映了

A. 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消亡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

C. 文化多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D.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协调统一

 

查看答案

2016年5月英国公投脱欧,12月4日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总理伦齐辞职,或将引发脱欧公投;此外,欧盟成员国中还有民意汹汹的脱欧国家。这些现象说明

A. 欧盟正逐步走向解体

B. 欧盟一体化模式失败

C. 区域集团化发展遇阻

D. 区域集团化偏离轨道

 

查看答案

西方学者指出,“许多人认为,如果民族国家的发展为欧洲带来如此多的灾难,或许放弃发展民族国家,实行欧洲统一对欧洲的发展才是最有利的。此外,战争带来的破坏如此之大,许多欧洲人认为只有在合作、不竞争的氛围中,欧洲才可能会复苏。”对以上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欧洲联合的发展趋势

B. 否定民族国家在欧洲历史中的作用

C. 促成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

D. 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取代自由竞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