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进士……真宗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表明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因为

A. 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B. 察举制下的官员无真才实学

C. 科举制能扩大封建社会统治基础

D. 察举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D 【解析】 糊名法指在科举考试中,为公平起见,把名字给盖起来改卷的做法。材料没有提出科举制度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选官原则上是知识才能和品德,可见未必无真才实学,排除B。材料没有突出参加科举制的成员构成上,排除C。由于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而人才无法量化标准,故受主观影响较大,糊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C.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查看答案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分封制、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

 

查看答案

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 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 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 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材料二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

材料三  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1)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材料二表明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

(3)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