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代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司”,如果在办案的过程中,刑部或大理寺错误严...

明代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为“三法司”,如果在办案的过程中,刑部或大理寺错误严重,都察院有权对其进行弹劾,都御史还有提督各道、考察百官、朝会纠仪的权力。明代都察院

A. 削弱相权并监督百官

B. 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C. 具有三权制衡的特点

D. 保障了国家机器运转

 

D 【解析】督察院的目的是促使各部门有效协调发展,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D正确;督察院不会削弱相权,A错误;办事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督察院具有三权分立并制衡的作用,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查看答案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查看答案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材料主要体现出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查看答案

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现点

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意在说明分封制促成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没有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

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