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

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A. 推动了秦代商业的发展

B.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 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B 【解析】 秦代的移民实质上是为了拓展疆域巩固边境,这一行为是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所以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移民不是进行商业活动,故排除;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说法错误,秦朝已经是统一的封建国家,移民举措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是促进统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体系。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材料二“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选自《全球通史》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寡人”指的是谁?涉及他创建的有哪些重要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推行的这一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3)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试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归纳其中最主要的两大矛盾。由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山东布政使储蜒、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

——摘自《明史》

“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字,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摘自《明律·兵律》

材料二  朱元璋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摘自《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初吏治的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这样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朱元璋的思想并分析其吏治措施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明代礼仪明文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皇天眷命,统驭万方”,“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这样规定体现的思想是

A. 天人合一    B. 国家一统    C. 皇权至上    D. 文明礼貌

 

查看答案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查看答案

明初之后的皇帝或年幼、或厌政,经验能力都不及其祖辈,于是让内阁大学士代阅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形成“票拟”权。这说明明代内阁

A. 只有参政议政权没有决策权

B. 是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

C. 与宰相具有相同地位和职务

D. 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