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主要特点。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40 年以前我们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别国看成蛮夷之国;1840 年后,列强侵略我国,签订了一个个的不平等条约。 (3)论证: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抗争、探索,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一个新中国。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林则徐、魏源开 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促使洋务运动迈开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制度建设的尝试。 (4),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即可得出答案: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最初担负近代化重任。 【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鸦片战争改变社会性质角度回答即可得出答案: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是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材料信息可以得出:1840 年以前我们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别国看成蛮夷之国;1840 年后,列强侵略我国,签订了一 个个的不平等条约。得出答案即可,本题难度系数不大。 (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信息从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抗争、探索,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一个新中国角度回答;第二小问,鸦片战争的影响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林则徐、魏源开 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从洋务运动迈开近代化的第一步角度回答; 甲午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制度建设的尝试。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评价的能力,本题注意关键的信息,就是给的时间限定,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即可得出答案: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最初担负近代化重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这说明

A. 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B. 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

C. 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

D.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明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清朝官员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两国社交礼仪的差异

C. 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

D. 清朝官员不懂国际公法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帝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A. 顺应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B. 对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无知

C. 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 已认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查看答案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增多说明当时

A.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B.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C.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D.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查看答案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