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①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②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③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④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①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②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③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④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它角度:①“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②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③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④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等等。 【解析】 试题本题要求学生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提到,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例如: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阐述: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3)概述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不同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主要特点。

 

查看答案

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这说明

A. 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B. 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

C. 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

D.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明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清朝官员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两国社交礼仪的差异

C. 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

D. 清朝官员不懂国际公法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帝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A. 顺应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B. 对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无知

C. 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 已认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查看答案

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增多说明当时

A.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B.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C.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D.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