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说明清时期
A. 社会转型缺乏动力
B. 徽商亦商亦官的特点
C. 封建伦理被徽商强化
D. 徽商生活的奢侈程度的补充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下表是截止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钢铁厂 | 纺织厂 | 机械厂 | 食品厂 | 电器厂 | 化学厂 | 文教用品厂 | 其他 |
1家 | 92家 | 168家 | 22家 | 28家 | 54家 | 31家 | 14家 |
A. 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 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
D. 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
1902年,盛宣怀上奏清政府称:外国商人在上海争相开设工厂,导致棉花价格日益上涨,中国商人与外国商人之间相互倾轧,而中国商人财力单薄,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则必定失败。这一“上奏”可用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
A. 在与洋商竞争中无利可图
B. 在国际市场中举步维艰
C. 受清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
D. 受列强资本输出的冲击
19世纪末,李鸿章批准建立上海织布局。1890年,上海织布局生产的棉布投入市场。政府规定织布局产品从上海或其他通商口岸运货到内地,按照洋布的通例,都在上海统一征税,据此可知清政府
A. 对市场进行合理评估
B. 限制上海织布局的销售额
C. 减免洋务企业的内地税收
D. 鼓励支持上海织布局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有计划性。并出现了所谓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这种观象是指
A. 资本主义出现垄断组织
B. 资本主义杜绝自由竞争
C. 资产阶级走向全面反动
D. 资木主义的本质发生改变
乾隆嘉庆年间,英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不满但并不感到异常,但到了道光年间,他们开始愤怒不已,强烈要求改变。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 自由贸易思想在英国的盛行
C. 贸易入超使英国经济损失巨大
D. 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两国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