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

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因为科举制

A. 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B. 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

D.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政府官员,从而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是材料“才真正实现‘国养’”的依据,故C项正确;A项益于重学风气形成与人才“国养”无关,故错误;B项提升官员文化素质与人才“国养”也无关,故B项错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也与人才供养方式无关,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A.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D.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查看答案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查看答案

自古以来儒学对人性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朱熹则提出本善习远的主张。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服务于自身的思想主张

B. 为了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C. 顺应了儒学发展的要求

D. 探究人类社会发展本原

 

查看答案

黄宗羲认为,为臣者,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羲主张()

A. 夭下为主君为客

B. 臣子要帮助国君管理人民

C. 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D. 君臣关系应是完全平等的

 

查看答案

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罢黜百家的结果

B. 宋明理学的影响

C. 科举制度的繁荣

D. 民间书院的兴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