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 中央的派出机构

B. 皇帝的顾问机构

C.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中央的并列机构

 

A 【解析】根据材料“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元朝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行省制,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央的派出机构,故A项正确;行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是皇帝的顾问机构,B错误;行中书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元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故C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    )

尚书省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A.         B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

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窦婴
 

免职
 

1年又2
 

李蔡
 

畏罪自杀
 

3
 

公孙弘
 

去世
 

2年又4
 

赵周
 

下狱死
 

2年又7
 

许昌
 

免职
 

3年又8
 

刘屈氂
 

下狱腰斩
 

1年又2
 

 

A.丞相在位时间较短                 B.中央统治力量加强

C.君主专制加强                     D.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有所改变

 

查看答案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查看答案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