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下面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

材料一:“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下面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

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材料二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现象出现于何时?到宋朝时三者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2)使材料二出现的思想上的原因有哪些?

(3)李贽对材料二的态度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5)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1)隋唐。宋朝时,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 学体系——“理学”。 (2)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以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更是束缚女子的教条,起了摧残人性的作用。 (3)严厉批判,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4)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5)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不可改变的;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原因: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 【解析】 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三教合一现象出现于隋唐时期。“变化”,到宋朝时,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第(2)问,材料二现象是“贞节牌坊”,其出现的思想上的原因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 第(3)问,“态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态度是严厉批判,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第(4)问,“地位”,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角度分析。 第(5)问,要求比较朱熹和李贽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材料三中朱熹主张坚持儒家思想,材料四中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可见两人对孔子的迥然不同的态度,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华丽的活动戏台上,京剧扮相的提线木偶,活灵活现地表现着戏剧外台上的意境和神韵。以下有关京剧产生原因的表达正确的是

①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

②汉调、徽调合流并逐渐融入北京语汇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同光十三绝”努力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查看答案

关于诗人屈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古代的伟大诗人,开创了诗歌新体裁──“骚体”

②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曾受到秦王的重用

③他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入其代表作《离骚》中,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

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其作品《天问》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的到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中国科技成就是

A. 地动仪

B. 造纸术

C. 雕版印刷术

D. 罗盘针

 

查看答案

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时期,你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①印刷发行你的个人自传

②旅行用“司南”指示方向

③可以借助《石氏星表》相关资料确定100多颗恒星位置

④借助《黄帝内经》医治病人

A. ②③

B.

C. ②④

D. 全部无法享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