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B 【解析】 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汉书·董仲舒传》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1)董仲舒对汉武帝所提建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结合材料,概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正统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查看答案

材料一:“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弥勒院,下面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

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材料二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转移,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现象出现于何时?到宋朝时三者的关系是怎样变化的?

(2)使材料二出现的思想上的原因有哪些?

(3)李贽对材料二的态度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5)据材料三、四,指出李贽的观点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华丽的活动戏台上,京剧扮相的提线木偶,活灵活现地表现着戏剧外台上的意境和神韵。以下有关京剧产生原因的表达正确的是

①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

②汉调、徽调合流并逐渐融入北京语汇

③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同光十三绝”努力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轻商思想淡化

 

查看答案

关于诗人屈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古代的伟大诗人,开创了诗歌新体裁──“骚体”

②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曾受到秦王的重用

③他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入其代表作《离骚》中,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

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其作品《天问》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