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

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

B. 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

C. 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

D. 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

 

D 【解析】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 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 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查看答案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查看答案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B.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C. 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汉书·董仲舒传》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

(1)董仲舒对汉武帝所提建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结合材料,概述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正统地位是怎样确立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