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的中国研究肇始于“耶稣会士汉学”,迄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期间,该研究大致经过了“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从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唱衰中国’到‘唱盛中国’”的演变过程。该演变趋势客观上反映了
A. 世界由欧洲中心向美国环太平洋中心的演变
B. 美国与中国意识形态的冲突愈演愈烈
C.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变化
D. 中国的社会科学对世界影响巨大
1978年冬天,小岗村农民冒险签订了一份要求“分田”契约,同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布了文件明确写的是“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1983年以后,包产到户在全国推广这反映了
A.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决议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
B. “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创新
C. 小岗村的契约违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决定
D. 农民的经济诉求和特有方式的抗争
“一五”计划期间,由于市场机制与过高的经济增长指标及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在资源配置方面发生矛盾,以及国际环境等主客观原因,直接导致了
A. 全面急进的社会主义改造
B. 大量引进苏联的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
C. 颁布宪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D. 中共八大的召开
国共两党都在敌后致力于建设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43左右,基本上都丧失了,近百万敌后游击武装,到1945年也差不多损失殆尽;相反,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展到十余省,敌后武装力量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近百万之众。导致国共两党敌后抗日根据地不同结局的原因可能是
A. 国民党坚持正面战场抗战为主
B. 共产党坚持抗日统一战线
C. 汪精卫背叛国民政府,导致国民党敌后抗日力量损亡
D. 两党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不同政策措施
梁漱溟说:“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利,动不动就是有我的自由权,个人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梁漱溟认为当时的中国人
A. 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别
B.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C. 应该追求“德先生”与“赛先生”
D. 要支持学生五四争权利爱国运动
“常态的情况下,他们(中国古代农民)是政治的莫名其妙的观众和国家权力的俯首帖耳的受众,表现出的是低调的集体意识和政治意识。”古代中国农民对政治“低调”的主要原因是
A. 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
B. 统治阶级严酷统治镇压的结果
C. 小农自然经济的影响
D. 佛教、道教长期熏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