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1868年4月4日天皇发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列宁眼中俄国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改革有哪些共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改革成败的认识。

 

 

(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制的弊端;巩固沙皇统治的需要。不同: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度。日本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2)共同之处:背景上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面临统治危机;目的上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改革的方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上都侧重制度改革;改革的局限性上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客观上都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认识:改革的成败取决于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国情;取决于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的对比;也取决于改革者的策略、方法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解析】 (1)第一问,由材料“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可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说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和农奴制的弊端;由材料“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说明与巩固沙皇统治的需要有关。第二小问,由俄国农奴制改革来看,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度以发展资本主义和巩固沙皇专制统治;由材料“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可见日本明治维新是全面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 (2)第一小问,俄国、日本和维新变法的相同处,可以从改革背景、目的、方式、内容、局限性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影响改革的成败因素如:历史发展趋势、国情 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法和统治者的态度等方面归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材料一

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历史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的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材料二

拿破仑的主要经历简表

①1779年,进入军事院校学习,深受卢梭、伏尔泰思想影响

②1793年,赶走英国人,收复南部重镇土伦,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③1797年,征服意大利,与奥地利签订了康波福米奥和约,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终结

④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主持制定共和八年宪法,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⑤1800年,创立法兰西银行

⑥1802年,颁布《公共教育基本法》

⑦1802年,与英国签订《亚眠和约》,英国将其在西印度群岛和印度占领的法国殖民地归还法国

⑧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

⑨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战胜三皇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

⑩1807年,颁布《商法典》

1808年,进攻西班牙,当地人民武力反抗,打破了拿破仑大军长胜不败的神话

1812年,远征俄国

1815年,滑铁卢之战

(2)任选一个角度,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三条信息,对拿破仑进行评价。

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查看答案

《明史解缙传》记载:永乐元年,明成祖设立内阁,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解缙等人随侍成祖,“从容献纳”,“朝夕左右”,“勤慎”有加。内阁并没有固定官署,没有属员。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永乐元年,明成祖设立内阁

由此解决了相权问题

B

随侍成祖,“从容献纳”,“朝夕左右”,“勤慎”有加

协助皇帝,监察百官

C

内阁并没有固定官署,没有属员

内阁属于临时机构

D

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

内阁官员地位不高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

A. 君民共治

B. 限制君权

C. 民主共和

D. 民为邦本

 

查看答案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 社会等级意识受到冲击

B.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查看答案

自汉代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点是

①取代了相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强化了君权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