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唐后北方...

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

B. 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C. 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D. 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A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唐以后,长江以北地区灌溉工程数量减少,长江以南灌溉工程数量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北方战乱频繁,政局混乱,灌溉工程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南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江南农业超过北方,与表格信息不符,排除B。表格数据涉及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灌溉工程数量的变化,无法推断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而是强调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 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

A. 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B. 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C. 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D. 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查看答案

史料研习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前86年,刘贺继承父位,立为昌邑王。前74年,汉昭帝驾崩后,刘贺曾当过27天的皇帝,被废后回昌邑国故地。前63年,汉宣帝降封刘贺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材料二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二是10余吨五铢钱、青铜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纹饰精美,数量繁多;三是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四是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等;五是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1)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依据材料一、二对此进行阐释,完成下表。

 

考古发现

历史信息

政治

大量奢华的随葬品

说明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

经济

10余吨五铢钱

 

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

证明了官营手工业高超的技术水平

文化

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等

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艺术的发展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受到尊崇

贵族生活

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

 

 

 

材料三

两宋时期通航的海港至少有20来个,设有市舶机构的港口就有十多个。宋代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6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红海周围及东非沿海地区。进口商品在北宋前期不超过50种,至南宋增至300余种,大致可分香料、宝货、药材、矿产、燃料、纺织品和动植物初级制品等几大类;输出商品以手工产品为主。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市舶收入(官府的进口税)为三十万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为二百万缗。开创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到印度的航运。

—摘编自《简明中国经济史》与金开诚《海上丝绸之路》

(2)依据材料三,归纳两宋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查看答案

读图·读城·读史

材料一

 

城池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先从了解它的城池开始。它既是文化象征符号也是一个历史视角,选址、设计布局、修筑建造及功能规划,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气魄,几千年来与泱泱中华文明如影随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在布局与功能上的不同。并说明古代都城所体现的政治特征。

材料二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明清)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中的两种不同观点。运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1868年4月4日天皇发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中列宁眼中俄国实行改革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改革有哪些共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改革成败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