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的增长曲线,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
B.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
C.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
D.曲线②表示每12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m2):
| 第1年 | 第5年 | 第10年 | 第15年 | 第20年 |
物种a | 5 | 10 | 2 | 0 | 0 |
物种b | 1 | 2 | 5 | 3 | 3 |
物种c | 0 | 1 | 3 | 8 | 6 |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生长周期较长有关
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有关
某地红松林受到人为砍伐破坏,形成一片“空地”,一段时间后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等植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属于次生演替
B.“空地”形成前后,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C.与杨树、白桦相比,红松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D.“空地”上的红松林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
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