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 ) A.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  

A.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B.α粒子的散射实验

C.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D.质子的发现

 

B 【解析】 试题分析: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卢瑟福用阴极射线轰击氢,发现了质子。故B正确。 考点:近代物理的物理学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6分)如图所示,光滑的平行金属导轨水平放置,电阻不计,导轨间距为l,左侧接一阻值为R的电阻.区域cdef内存在垂直轨道平面向下的有界匀强磁场,磁场宽度为s一质量为m、电阻为r的金属棒MN置于导轨上,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受到F=0.5v+0.4(N)(v为金属棒速度)的水平外力作用,从磁场的左边界由静止开始运动,测得电阻两端电压随时间均匀增大.(已知:l=1m,m=1kg,R=0.3Ω,r=0.2Ω,s=1m)

满分5 manfen5.com

(1)判断该金属棒在磁场中是否匀加速直线运动;

(2)求加速度的大小和磁感应强度B大小;

(3)若撤去外力后棒的速度v随位移x的变化规律满足v=v0x,且棒在运动到ef处时恰好静止,则外力F作用的时间为多少?

(4)若在棒未出磁场区域时撤出外力,画出棒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随位移变化所对应的各种可能的图线.

 

查看答案

(10分)如图所示,质量为0.4kg的木块以2m/s的速度水平地滑上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平板小车,小车的质量为1.6kg,木块与小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g10m/s2).设小车足够长,求:

满分5 manfen5.com

(1)木块和小车相对静止时小车的速度;

(2)从木块滑上小车到它们处于相对静止所经历的时间;

(3)从木块滑上小车到它们处于相对静止木块在小车上滑行的距离.

 

查看答案

(10分)如图所示,一U形金属框的可动边AC长0.1m,匀强磁场的磁感强度为0.5T,AC以8m/s的速度水平向右移动,电阻R为5Ω,(其它电阻均不计).

满分5 manfen5.com

(1)计算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2)求出电阻R中的电流有多大?

⑶通过AC边的电流方向如何?

 

查看答案

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

(1)首先要确定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间的关系.实验中所用电流表量程为100μA,电源电动势为1.5V,待选的保护电阻有三种R1=20kΩ,R2=1kΩ,R3=100Ω,应选用__________Ω的电阻

(2)已测得电流表指针向右偏时,电流是由接线柱流入由于某种原因,螺线管线圈绕线标识已没有了,通过实验查找绕线方向.如图所示,当磁铁N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指针向左偏,如图所示线圈的绕线方向是_________图(填“左”或“右”)

满分5 manfen5.com

(3)若将条形磁铁S极在下端,从螺线管中拔出,这时电流表的指针应向_________(填“左”或“右”)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某同学用图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先将a球从斜槽轨道上某固定点处由静止开始滚下,在水平地面上的记录纸上留下压痕,重复10次;再把同样大小的b球放在斜槽轨道末端水平段的右端静止放置,让a球仍从原固定点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相碰后,两球分别落在记录纸,重复10次

满分5 manfen5.com

(1)本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

A.斜槽轨道末端到水平地面的高度H

B.小球a、b的质量ma、mb

C.小球a、b的半径r

D.小球a、b离开斜槽轨道末端后平抛飞行的时间t

E.记录纸上O点到A、B、C各点的距离OA、OB、OC

F.a球的固定释放点到斜槽轨道末端水平部分间的高度差h

(2)根据实验要求,ma________m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放上被碰小球后,两小球碰后是否同时落地?________(填“”或“不是”);如果不是同时落地,对实验结果有没有影响?_______;(填“”或“”);

(4)为测定未放小球b时,小球a落点的平均位置,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跟记录纸上的O点对齐,如图所示给出了小球a落点附近的情况,由图可得OB距离应为__________cm;

满分5 manfen5.com

(5)按照本实验方法,验证动量守恒的验证式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