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I、II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在0~t2时...

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I、II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在0~t2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满分5 manfen5.com

A.I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增大,II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

B.在第一次相遇之前,t1时刻两物体相距最远

C.t2时刻两物体相遇

D.I、II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是满分5 manfen5.com

 

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象可知I物体做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加速运动,所受的合外力不断减小,II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受的合外力不变,故A错误;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由图可知在t1时刻两物体面积差最大,相距最远,故B正确,C错误;由图象可知I物体的平均速度大于,II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等于,故D错误.故选B. 考点: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了速度-时间图象相关知识点,v-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相遇要求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为;要求同学们能根据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从图中读取有用信息解题,难度不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 库仑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查看答案

(14分) 如图所示,左侧为一个半径为R的半球形的碗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碗口水平,O点为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光滑.右侧是一个固定光滑斜面,斜面足够长,倾角θ=30°.一根不可伸长的不计质量的细绳跨在碗口及光滑斜面顶端的光滑小定滑轮两端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可视为质点的小球m1

m2且m1>m2.开始时m1恰在右端碗口水平直径A处,m2在斜面上且距离斜面顶端足够远,此时连接两球的细绳与斜面平行且恰好伸直.当m1由静止释放沿碗运动到圆心O的正下方B点时细绳突然断开,不计细绳断开瞬间的能量损失.

满分5 manfen5.com

(1)求小球m2沿斜面上升的最大距离s;

(2)若已知细绳断开后小球m1沿碗的内侧上升的最大高度为R/2,求m1/m2

 

查看答案

(12分)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4m、长为L的木板右端紧靠竖直墙壁,与墙壁不粘连。质量为m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以水平速度v0滑上木板左端,滑到木板右端时速度恰好为零。现小滑块以水平速度v滑上木板左端,滑到木板右端时与竖直墙壁发生弹性碰撞,以原速率弹回,刚好能够滑到木板左端而不从木板上落下,求满分5 manfen5.com的值。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10分)如图,在水平轨道右侧固定半径为R的竖直圆槽形光滑轨道,水平轨道的PQ段铺设特殊材料,调节其初始长度为l,水平轨道左侧有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弹簧处于自然伸长状态。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从轨道右侧A点以初速度v0冲上轨道,通过圆形轨道、水平轨道后压缩弹簧,并被弹簧以原速率弹回。已知R=0.4 m,l=2.5 m,v0=6 m/s,物块质量m=1 kg,与PQ段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轨道其它部分摩擦不计。取g=10 m/s2。求:

满分5 manfen5.com

(1)物块第一次经过圆轨道最高点B时对轨道的压力;

(2)物块仍以v0从右侧冲上轨道,调节PQ段的长度l,当l长度是多少时,物块恰能不脱离轨道返回A点继续向右运动。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满分5 manfen5.com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  (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l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

满分5 manfen5.com

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l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碰,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l、m2

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3)经测定,m1=45.0g,m2=7.5g,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距O点的距离如图所示。碰撞前、后m1的动量分别为p1与p1´,则p1:p1´=____ :11;若碰撞结束时m2的动量为p2´,则p1´: p2´=11: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满分5 manfen5.com为____________。(此问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