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残 缺 田洪波 我的职业是医生,爱好很广泛。我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田洪波

我的职业是医生,爱好很广泛。我特别喜欢购买甚至收藏民间饰物,因此,我的业余生活并不像人们惯常思维中那样刻板。

这样就有了一些故事。当然,发生在那个名叫喜鹊的女子身上的故事最独特。

那几天,阴雨连绵。我们趁一个学术会议的空隙到清河泉旅游,看过一些景点后,就呈散花状开始购物。在一个很大的空地上,有一溜一字排开的简易商铺。商家主要经营与清河泉景点相关的饰物,自然,也有带当地风俗的钩针饰物,那是清河泉景点的独特品牌,我的眼睛就在那一刻被吸引了。

那是一双童鞋,却彰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别的商家的钩针童鞋,多是与一般商场出售的无异。但那双鞋却是五彩斑斓的,要多有意思就多有意思。形状是一只小猪,前面一张突出的小嘴是红色的;两边嵌着的眼睛,却是黄色的,而鞋面则或黑或白。它就像一个小精灵,把我紧紧地抓住了。

一问价格,却不过十几元钱。

我认真挑选起来。钩编玩偶、碎花笨小猪、动物手机座等等,很快面前就垒起一堆。卖货的是一位淳朴的大嫂,她仔细地盯了我半天,未了,告诉我家里的饰物还有很多。说这些饰物都是她女儿钩编的,如果想要什么心仪的饰物,她女儿甚至可以现场钩编。

这不能不说稀奇了。对余下的景点,我一时失去了参观的兴趣。于是,在那位大嫂乐颠颠的引领下,我走进离景点不远的一个村落。在一处平淡无奇的房屋中,见到了那个叫喜鹊的女子。我惊讶的是她居然是个盲人,而且很漂亮。我难以想象,一个盲人如何钩编得出那么色彩斑斓的饰物。

喜鹊很敏感地从炕沿上下地了,她做出倾听的模样,而我则一直上下打量着她。很快,就有笑容在她的脸上绽开了。

“是来选钩编的吧?”她居然毫不意外。

我纳闷了:“你家常来顾客?”

她母亲自豪地笑了:“几乎每天都有,连蓝眼睛尖鼻子的外国人都有呢。”

我不得不正色地看她了,并打量起屋里悬挂的各种饰物。

应该说,我的震惊程度进一步加大。你想啊,有把蝴蝶钩成蓝色的吗?有把小狗钩成大鼻子的吗?有把小猫钩得脑袋奇大的吗?比卡通还卡通。她根本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我很快挑选了一大堆,但出于职业习惯,我还是问喜鹊:“你是先天看不见,还是后天失明?你怎么就想到要把小猫的脑袋钩大呢?你不觉得自己钩的和别人不一样吗?”

喜鹊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笑:“管它呢!我想要钩什么颜色就钩什么颜色,想要它什么样就什么样!”

她的解释让我无话可说。听她母亲介绍,她是四岁时因一场病失明的。她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钩编,说要给自己攒够嫁妆。

我不能不为这样的女子动容了。我告诉她,她的眼睛可以治,我就是一位眼科专家。我希望她们去医院找我。

她母亲听我这么说,眼泪一下就涌了出来,“扑咚”一声给我跪下了。

我吓了一跳:“大嫂,千万别这样。”

喜鹊也激动得浑身颤抖:“你说的是真的?”

我连连点头:“当然。”

她们娘儿俩一下子拥抱在了一起。

不久,她们果真去医院找了我,而我那会儿也早为她做好了手术准备。那时,医院正在加大农村医疗保障力度,她的手术费用被减免了大半。

她术后的效果非常好,很快就睁开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她喜极而泣,她的母亲也哭出了声,一个劲儿地说:“这下好了,我们喜鹊可以开钩编工厂了。”

我这才知道,那一直是她们娘儿俩的理想。

我们从此各忙各的。我不知道她的工厂是否如期开工,她的钩编饰物是否更受人欢迎。好在多年后,我有了再到清河泉旅游的机会。

在那一溜排开的商铺前,我又见到了那位大嫂。她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原因是她面前的饰物无人问津。而我看那些饰物,与普通饰物则没什么两样。这难道是喜鹊钩的吗?

见到我,大嫂眼光十分复杂,想说点什么,嘴唇嚅动了一下却没出声。我隐隐感到了什么……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残缺”为题,意蕴丰富,既紧扣了主人公一开始作为盲人的特征,也暗指她恢复视力后,人和作品的神采变化。

B.喜鹊见到“我”后的笑容和对话,表明她知道自己的作品畅销,人也因此非常自信,钩编时随意而不拘谨。

C.相比“我”和母亲,小说对喜鹊的描写不多,人物形象更多地是通过侧面烘托出来,读来让人感觉喜鹊的形象不免单薄。

D.“大嫂”再见到“我”时的反应,与当初听说“我”能治好喜鹊眼睛时的感激、与喜鹊眼睛治好后的喜悦形成反差,表明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E.失明之时,喜鹊母女对开钩编工厂的理想念念不忘;手术之后,喜鹊的作品不进反退,更不用说开工厂了,表明她们不能坚守自己的理想。

(2)文章画线部分对于童鞋的描写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3)试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

(4)喜鹊失明时的钩编饰物魅力十足,而恢复视力后的钩编饰物平淡无奇;有人以为这样的情节安排不合情理,你以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选A给3分,选B给2分,选C给1分;选D.E不给分。 (2)①描写富于个性的童鞋对我的吸引力,引出下文走访喜鹊的情节。②通过描写童鞋的与众不同,侧面表现出喜鹊钩编的心灵手巧。③与结尾喜鹊恢复视力后无人问津的饰物形成对比,引人深思。(每点2分) (3)①“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文章的情节由“我”的目睹和参与得以展开;②“我”是一个喜欢饰物的眼科大夫,是喜鹊的视力和饰物变化的契机;③“我”初见喜鹊作品时表现出的惊喜,起到侧面烘托喜鹊的作用。(每点2分) (4)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合乎情理的。(1分) ①钩针饰物是当地景点的独特品牌,喜鹊为自食其力,自然会学习钩编技艺。②喜鹊的失明,让她对于事物缺乏客观的认知,因祸得福,尽情想象,作品因而色彩斑斓,卡通味十足。③喜鹊恢复视力后,对于事物的形态和色彩有了真切的认知,而钩编时原有的大胆想象也受到拘束,作品也就失去了灵性。④这样的情节安排看似出人意料,其实合乎情理,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首先应仔细阅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以及一些典型的技巧。C选项本身说法就有误,侧面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人物形象是否丰满,与小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用笔墨多少并没有关系。D项“表明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推论不当,由文章中“她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原因是她面前的饰物无人问津。而我看那些饰物,与普通饰物则没什么两样。”可知,喜鹊恢复视力后,钩编就变得普通,不再受欢迎,这也是“大嫂”再见到“我”时眼光复杂的原因。E项“手术之后,喜鹊的作品不进反退,更不用说开工厂了”喜鹊的作品不进反退,是因为她手术后,失去了之前“不按常理出牌”“想要钩什么颜色就钩什么颜色,想要它什么样就什么样”随心所欲的想象力。原因是她们的饰物无人问津,没有销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画线部分对于童鞋的描写有何作用,试作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细节的作用。具体来说, 细节描写的作用,有下述8个方面:一是显示人物性格。通过描写童鞋的与众不同,侧面表现出喜鹊钩编的心灵手巧。 二是,推动情节发展。描写富于个性的童鞋对我的吸引力,引出下文走访喜鹊的情节。三是,揭示文章主题。与结尾喜鹊恢复视力后无人问津的饰物形成对比,引人深思。四是,渲染气氛、创造典型环境。五是,标志时代的特点。六是,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理。七是,贯串全文,成为情节发展的纽带。八是,有的细节,并未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却使文章增添生活气息、抒发情味或乡土特色。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试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题,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一、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如本文中,“我”初见喜鹊作品时表现出的惊喜,起到侧面烘托喜鹊的作用。二、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可知,“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文章的情节由“我”的目睹和参与得以展开;同时“我”是一个喜欢饰物的眼科大夫,是喜鹊的视力和饰物变化的契机。三、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喜鹊失明时的钩编饰物魅力十足,而恢复视力后的钩编饰物平淡无奇;有人以为这样的情节安排不合情理,你以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探究小说情节安排题目,解答这类题目,如果题目已经给定探究的角度,就按照给定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给定探究角度,就可从多元角度切入,如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作用,或者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艺术特色。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分析可知:情节合理性的论述,从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入手,可得出钩针饰物是当地景点的独特品牌,喜鹊为自食其力,自然会学习钩编技艺。从人物形象塑造入手,可知喜鹊的失明,让她对于事物缺乏客观的认知,因祸得福,尽情想象,作品因而色彩斑斓,卡通味十足。 从情节发展入手,喜鹊恢复视力后,对于事物的形态和色彩有了真切的认知,而钩编时原有的大胆想象也受到拘束,作品也就失去了灵性。从主题表达入手,这样的情节安排看似出人意料,其实合乎情理,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指出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并陈述说“                    ”,以自然生物为例来说明小年之小。

(2)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行径予以了叙述——“                        ”,字里行间含否定之意。

(3)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道“                    ”,以自己的生活为例,来说明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的处世哲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信秋词五首

王昌龄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其四)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注】①复道:宫中阁楼间的通道。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

2.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其一)最后两句中“无颜色”“清漏长”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林公讳孝泽,世传,莆田人也。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是不可不赏!”乃以闻。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增餐钱,而州不时给。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色,公不为动,徐曰:“若辈欲反,必先杀我。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力辞不就。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训词曰: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有言于丞相者曰: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丞相然之,白上,公本路转运副使。命下,八郡耸然曰:此真监司也。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是岁乾道六年也。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公自律清苦,一夕视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公曰: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节选自杨万里《林运使墓志铭》)

【注】①猘:zhì,猛犬。②祠禄:官名。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B.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C.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D.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建炎,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丁忧,古代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太夫人忧”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公果敢善断,有勇有谋。贼人想要侵犯城邑,他不跟同僚商讨,不发檄文请求援助,带领士兵在贼人发动袭击时将敌人一举擒获。

B.林公处变不惊,虑事周详。漳州征兵,当守边之人因州郡拖欠餐钱而聚众闹事时,他不慌不忙,恩威并施,处理好了突发事件。

C.林公一心为民,体恤百姓。有一年发生大的疫情,他准备了稀粥、药物,在各地区救济百姓。南康、临漳每年的山泽收入全部捐献给百姓。

D.林公为官自律,清廉节俭。一天晚上办理公务结束,有人举着蜡烛送他到大门口,他却说这是公家的蜡烛,让人赶紧拿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

(2)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儒家礼教与古代服饰着装

历史上,儒家礼教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服饰着装为其表现形式之一,它成为了承载儒家伦理道德教化的载体之一。

首先,传统服饰着装体现君子道德。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系列贵族男子服饰的规范,像“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等,为君子传统服饰的基本准则。以其中最典型的冠来说,其穿戴方式相当严格。一般规定古代男子二十岁行隆重的冠礼,并且冠是士以上阶层的身份标志,一般情况下不能免冠。另外,从服饰配件中的玉来说,古人之所以做到“古之君子必佩玉”以及“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首先是因为玉本身所折射出的君子品德,就连在佩戴玉的方式上也必须做到“君在不佩玉,左结佩,右设配,居则设佩,朝则结佩”。说明中国传统服饰从服装到配件甚至到穿戴方式,都注重体现君子的品德。而穿着“奇装异服”在当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受到严厉谴责和禁止。

其次,传统服饰着装体现妇女道德。服饰自古以来就与妇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儒家礼教决定着妇女的穿着。西汉,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提出了他的三纲之理:君、父、夫为阳、为上;臣、子、妇为阴、为下。这一观点奠定了儒家“男尊女卑”的“三纲五常”伦理思想,礼教成为真正束缚妇女的绳索。妇女所着服饰体现着严格的“贞操”观念。古代妇女无论春夏秋冬都必须穿三重衣,并且还必须做到不露肌肤,不显轮廓,目的是为了掩饰形貌曲线,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境界,这在秦汉时期的深衣服饰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儒家礼教所主张的“男女不通衣裳”及“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等规定又进一步明确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尊卑之分。另外,礼教文化用“女红”将妇女约束在狭小封闭的生活圈子之内。也正是因为这所谓的“女红”美德,才形成经久不衰的七月七日“乞巧”风俗。而这种女子的从属地位及古代妇女“包”文化、“女红”文化是形成缠足的直接原因。

最后,传统服饰着装体现忠孝道德。中国历代章服制度中都有一些服饰被直接赋予忠孝的意思,如明代的“忠靖冠服”,崇祯时为百官燕居时用,取其“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义。清代的“忠孝带”是挂在腰上的帉,为阔而短的带子。读书人一入宦门就要佩忠孝带,它的用途说法不一,其中之一是说使用于皇帝赐死自缢用。清后期在带上绣忠孝二字,使官吏们时刻不忘忠孝。另外,在忠孝礼教道德思想中,又以“善事父母”为孝道中的大事。表现在服饰上,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保护身体,第二种是着装不违反孝道,第三种是“饰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蓄发束发是中原民族长期形成的习惯,成为中原文化的标志之一,断发、披发、髡发都被视为蛮、夷等,髡发还被看成是一种带有羞辱性的刑罚。清朝初年满族强迫所有汉族男子剃发,当然也就引发了许多悲壮的事件,忠孝思想的根深蒂固可想而知。

(节选自《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君子有他们的一套服饰着装准则,其中在冠的穿戴上体现尤为突出,平时不能随意免冠。

B.玉细腻莹和,折射出君子品性。为了表现自己对君子品德的持守,古人对佩玉非常讲究,在佩玉时间和方式上都有严格要求。

C.董仲舒借助神学观提出了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且贵阳贱阴的三纲观,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基本趋于成形。

D.中国古代女子自小学习女红,并把它作为一种美德,在这种欲求的推动下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女性节日——乞巧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是先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可以看出古代贵族对孝道的遵从,以及其在儒家礼法影响下的自律意识。

B.秦汉以前,儒家礼治思想已基本形成,但其对妇女的思想与言行的约束力还并不强,妇女服饰上的礼教思想也体现得并不很明显。

C.古代妇女“包”文化指的是古代女子为掩饰形貌曲线而穿着严密遮蔽的服饰,并且“出门必拥蔽其面”,从而形成的一整套习俗及内含其中的儒家礼制。

D.剃光头发作为一种带有羞辱性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古代中原民族对作为中原文化的标志的蓄发束发行为的自觉坚守。

3.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劳动者劳作时随意地袒胸露背,除了是因为劳动所需之外,还因为他们受儒家礼教文化影响很小。

B.秦汉时女子要求着深衣服饰,它因“被体深邃”而得名,其对衣服的层数与严密性都要求很高,突出体现了儒家所谓的妇德思想。

C.明代要求官员朝堂内外须着“忠靖冠服”,提醒官员常思尽忠补过;清代要求官员开始做官时就必须佩带忠孝带,让官员时刻不忘忠孝。

D.清初剃头令一下,江阴人为誓死捍卫颅上发而起义,守城近百日,近七万人战死,足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思想影响之深。

 

查看答案

请以“我们的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