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矩,字叔方,沛国萧人也。叔父光,顺帝时为司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矩,字叔方,沛国萧人也。叔父光,顺帝时为司徒。矩少有高节,以父叔辽未得仕进,遂绝州郡之命。太尉朱宠、太傅桓焉嘉其志义,故叔辽以此为诸公所辟,拜议郎,矩乃举孝廉

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在县四年,以母忧去官。

后太尉胡广举矩贤良方正,四迁为尚书令。矩性亮直,不能谐附贵势,以是失大将军梁冀意,出为常山相,以疾去官。时冀妻兄孙祉为沛相,矩惧为所害,不敢还乡里,乃投彭城友人家。岁余,冀意少悟,乃止。补从事中郎,复为尚书令,迁宗正、太常。

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太尉。琼复为司空,矩与琼及司徒种暠同心辅政,号为贤相。时连有灾异,司隶校尉以劾三公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及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帝不省,竟以蛮夷反叛免。后复拜太中大夫。

灵帝初,代周景为太尉。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乞骸骨,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卷七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B.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C.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D.矩再为上公所辟召/皆名儒宿德/不与州郡交通/顺辞默谏/多见省用/复以日食免/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廉正的意思。

B.母忧,母亲去世。古代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

C.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乞骸骨,古时指人客死他乡,请求把遗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矩在任雍丘县令时,用礼教方式教化当地民众,效果卓越,民众有争论和诉讼的,刘矩经常把他们带到面前,亲自教导。

B.刘矩性格耿直,不阿谀奉承权贵,因此忤逆了大将军梁冀的心愿,被贬了官,后来又被大将军梁冀彻底撤了职。

C.刘矩与黄琼等三人一起辅政,天下屡屡发生灾祸,三人因此遭受弹劾,皇上也不省察,最终用蛮夷反叛的罪名罢免了刘矩。

D.刘矩少年就注重个人操守,做官后尽职尽责,颇有政绩,但最终还是因不与权贵交往,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罢官归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

(2)尚书朱穆上疏,称矩等良辅,言殷汤、高宗不罪臣下之义。

 

1.A 2.D 3.B 4.(1)译文:那些不懂得孝道和仁义的人,都被感动醒悟而自我改正。(考查点:其,无,感悟,革)。 (2)译文:尚书朱穆向皇帝上书,称赞刘矩等人都是贤良的辅臣,又陈述殷汤、高宗不治罪臣下的高义。(考查点:称,良,辅,罪。)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住名词“矩、上公、名儒宿德、州郡”断句。断完之后再回归原文,判断是否正确。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D项“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从文本“因乞骸骨……卒于家”表述顺序可看出错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彻底撤职”理解错误,文本表述是刘矩先被贬官,其后自己“以疾去官”。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B项“彻底撤职”理解错误,文本表述是刘矩先被贬官,其后自己“以疾去官”。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其”,那些;“无”,不;“感悟”,感动醒悟;“革”,改正。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称”,称赞;“良”,贤良;“辅”,动词作名词,辅臣;“罪”,名词作动词,治罪。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刘矩,字叔方。他是沛国(当时汉朝郡国并行,这是一个封国的名字)萧县人。他的叔父刘光,在汉顺帝时官拜司徒。刘矩少年有很高的节气,认为叔叔刘辽还没入仕,所以回绝州郡官员(让他入仕)的命令。太尉朱宠、太傅桓焉称赞他的心意、合宜的行为。这就是他的叔叔刘辽被诸公所征召的原因,(刘辽被)授给议郎的管职,刘矩这才(同意)被举为孝廉。 刘矩渐渐升迁为雍丘县令,他用礼教教化当地民众,那些不懂得孝道和仁义的人,都被感化而自我改正,民众有争执和诉讼的,刘矩经常把他们带到面前,当面训诫教导,刘矩认为怨恨愤怒这些事情可以忍受,没有必要去县衙告状,并让他们回去反省思考,那些诉讼的人都被他的做法感化,总是各自都放弃争执和诉讼回去了,有人在路上捡到东西,都会设法寻找失主,刘矩在雍丘县为官4年,后来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回去。 后来太尉胡广推荐刘矩贤良方正,连续4次迁升为尚书令,刘矩性情光明耿直,不阿谀奉承权贵,因此悖逆了大将军梁冀的心愿,出京被贬出京城任常山相,刘矩因病而辞官,当时梁冀妻子的哥哥孙祉为沛国国相,刘矩怕被他迫害,不敢回故乡沛国,于是投奔彭城朋友家,过了一年多,梁冀对刘矩逐渐有所理解后,才停止迫害刘矩,刘矩被补授为从事中郎,后复官为尚书。又迁升为宗正、太常。 延熹4年,刘矩代替黄琼为太尉,黄琼复官担任司空,刘矩和黄琼、司徒种暠同心辅政,被人们称为贤相,这时天下接连有灾或异常的事发生,司隶校尉借此弹劾刘矩、黄琼和司徒种暠三人。尚书朱穆向皇帝上书,称颂刘矩等人都是贤良的辅臣,又陈述殷汤高宗不治罪臣下的高义,皇帝不省悟,最终用蛮夷反叛的罪名将刘矩罢免了,后来又再次授官刘矩为中大夫。 灵帝初,刘矩代替周景任太尉,刘矩又位居三公,他所举荐征召的人都是有名有德的大儒士,他不和周郡的官吏结交来往,进言多采用顺从词汇,暗含劝谏,大多被皇上明晓而采用,后再次因口食事情被免职,于是请求退休,死在家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文化的精神价值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算是中国最早的隐士。

B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因此,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翼,所以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一味地比较最容易动摇我们的心态,改变我们的初衷。而比较的结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总之是流于平庸。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

也有人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明确自己的优劣高低,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比较”引起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思考?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以议论为主,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根据漫画《有手机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按要求答题。

1)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

2)你如何看待这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和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

(1)                                                              

(2)                                                              

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首题为《秦淮晓渡》的绝句,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意境和谐、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潮长波平岸,         。一声孤棹响,残梦落清淮。

A.乌啼月满街  B.月辉洒长街  C.莺啼花满枝  D.草青风低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