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梁思礼:“饮冰室”①走出的“驯火者” 一双大眼,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

梁思礼:“饮冰室”①走出的“驯火者”

一双大眼,鹅銮式的宽阔前额,一张典型的“梁家嘴”,举手投足间处处是父亲梁启超的影子。“像,太像了”,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见到梁思礼时,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梁启超伏案奋笔之所。他在这里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9子女未来的路。

1941年,梁思礼赴美国深造。为了省钱,他曾裹着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储物室挨了一夜,险些冻死,也曾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过了一个暑假。尽管条件艰苦,但仍没有磨灭他心中“工业救国”之梦。1949年,他拿到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著名无线电公司RAC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他选择了回国。此时,他的同窗好友林桦与他分道扬镳,留在美国。几十年后,林桦成了波音宇航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梁思礼成了航天部的总工程师。林桦住在西雅图一个小岛上的高级别墅,梁思礼住在普通的单元房里,工资只有他的百分之一。有人问他对此有什么想法,梁思礼的回答是:“他干的导弹是瞄准中国的,我干的导弹是保卫祖国的。”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两发P-2近程地地导弹。一年之前,一处野兔出没、坟茔遍地的荒草园挂上了一块新牌子——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它成立的初衷只有一个,搞出中国自己的导弹和火箭。从事研究工作的几百人中,大多是刚刚跨入校门的大学生。别说学过导弹理论,就连真正见过导弹的人都没有。“尽管两手空空,一张白纸,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 梁思礼说。中国第一枚导弹——仿制“1059”导弹,也就是后来的“东风一号”,就是在他们这帮“业余选手”手中诞生的。

这是一枚用算盘算出来的导弹。几乎每一夜,梁思礼都在算盘噼啪声中度过。

一边激情似火,一边四面楚歌。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专家。没有材料和电子零件,梁思礼他们就自己研制,最终用国产产品取代了苏联停止供应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无数个不眠之夜,400多个忙碌的身影,撑起了中国航天最初的稚嫩脊梁,地平线上第一次飞起了中国制造的导弹。

1960年,“东风一号”仿制成功后,聂荣臻要求五院转入导弹的自行设计和研制。临危受命的梁思礼又奔赴下一场会战——中近程地地导弹的设计和飞行试验任务。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首次发射失败,事后得知,原因是导弹产生横向弹性振动和发动机管道起火。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梁思礼更愿意将自己的“驯火史”总结为一本“失败者之书”。多次试验失败,让梁思礼深感质量和可靠性对研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正是这些失败,成就了梁思礼开创的“可靠性工程学”。

2006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梁思礼自始至终参与了研制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工作,他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成为长征火箭安全飞行的坚实保障。

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直到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才走上正轨,连续6次试验都取得成功。1980年,梁思礼带领9人精度小组,围绕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在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靠着这个飞行试验,他摘取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1983年,梁思礼退居二线,但他重新站上讲台,将航天的火种传给下一代。正如萧伯纳所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梁思礼醉心音乐,对体育的“瘾头”更大。留学期间,梁思礼参加了学校古典式摔跤队,几经征战,他们获得了美国中部大学联赛摔跤冠军。他还喜欢游泳,并学会了“水母式”泳姿,漂浮在泳池中,脚不着地,完全失重的状态让他想象着自己正在太空出舱行走。已至耄耋的他,仍然没有减少对体育的喜爱,只要有重要赛事,他都不会错过。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他还像年轻人一样凌晨起来看比赛。

注释:① “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梁启超在饮冰室所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对梁家子女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梁思礼因此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科学家。

B.文章将梁思礼与其在美国的同窗好友林桦的居住条件、工作条件等进行对比,是为了凸显梁思礼内心坚定的爱国、奉献的精神。

C.在梁思礼和许多刚跨入大学的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导弹——仿制“1059”导弹,即后来的“东风一号”终于诞生了。

D.从“东风一号”首次发射失败中,梁思礼积极吸取教训,开始对质量和可靠性进行思考,开创了对我国航天事业有重大意义的“可靠性工程学”。

E.在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方面,梁思礼和他的团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因而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传记主人公梁思礼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在表现人物时,文章多次引用名人和传主话语,请举出三例并分析其具体作用。

(4)文章题目——梁思礼:“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有什么含义?从全篇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B3分,E2分,A1分。 (2)①不畏生活艰苦,怀揣救国梦想。②科研上勇于挑战,严谨求实。③热爱航天事业,即使退休也发挥余热,为此奉献一生。④喜爱体育运动,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每点2分,共6分。答对三点即可给满分。) (3)①开篇引用周总理的话,使读者对梁思礼的形象有初步的印象,有总领全篇的作用。②“尽管两手空空——”。表现他身处困境仍然充满希望和信心。③引用萧伯纳,形象表现他燃烧自己、传承科学的崇高精神。(每点2分,共6分。写其它,意思对即可给分。) (4)“饮冰室”表面是指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的梁启超书斋,深层含义是面对国家内忧外患而内心忧虑焦灼,唯有喝冰水解热,形象地表现对国事思虑和不安的程度。“驯火者”是对火箭研制成功的比喻,也指克服艰难困苦为国家航天事业奋力拼搏的勇士形象。作用:①含蓄地交代了梁思礼和主要事迹,高度概括了梁思礼一生的主要功绩,表达了作者对梁思礼的崇敬之情,是贯穿全文的叙事、情感线索。②采用比喻手法,使题目含蓄而具有文采,富有象征意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A项除了“梁启超在饮冰室所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对梁家子女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有其它原因。C.不是自主研制。D.“首次发射失败”不对;“开始思考”不对。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传记主人公梁思礼具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先总体概括人物形象,然后逐点结合文章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文章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表现人物时,文章多次引用名人和传主话语,请举出三例并分析其具体作用”答题关键词“例并分析其具体作用”。联系引用的作用,结合语段中相关人物的话,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答题。开篇引用周总理的话,使读者对梁思礼的形象有初步的印象,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尽管两手空空——”。表现他身处困境仍然充满希望和信心。引用萧伯纳,形象表现他燃烧自己、传承科学的崇高精神。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引用的作用: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2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4 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5 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答题是结合结合语段中相关人物的话来答题,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答题。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题目——梁思礼:‘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有什么含义?从全篇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是考查对‘饮冰室’走出的‘驯火者’的理解,以及作用。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内容及写作意图的基础上,结合着主人公事迹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4. 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 人物、情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之有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                ”两句,以水天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引人遐想的画面,历来广为传诵。

(2)李密回忆自己年轻时内外无人帮助、照应的孤苦,写下了“                。”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作者顺随自然,“乐天安命”的思想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 归去颍东田。

1.颔联是如何描绘秋景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赏析。

2.诗人以“秋怀”为题 ,所感怀的有哪些方面? 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举进士,授将作监丞。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东封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卿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酒,何过之有?”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后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颖州,徙陈州。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家藏书至万余卷。起能书。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B.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C.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D.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粉饰太平。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

C.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他把采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B.周起善于断案,明辨是非。担任纠察刑狱司官员时,周起倾听犯人申诉,纠正以前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受到皇上慰劳。

C.周起交好寇准,受到牵连。他一向与寇准关系好,曾与寇准到同僚家喝酒,尽醉方归;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连续降职。

D.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2)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

赵宪章

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具备自身特有的“安全言说”的文体形式,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是私密的。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

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

(节选自《民间书信及其对话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将阐发《史记》写作动因和宗旨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

B.《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文体性质上的不同,可视为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

C.《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的差别在于“李陵之祸”的表述。

D.《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自述家世及阅历,以交代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

2.下列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语真情”是民间书信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史接纳民间书信的重要原因。

B.“私语真情”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因在于书信具有个人化和情感性这一文学属性。

C.“私语真情”往往不能外言,有私密性,这种特点使得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有了动人和诱人之处。

D.“私语真情”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不像宏大叙事作品有时需要借助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书信在秦汉之后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进入文学世界,就现存文献来看,应当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一切民间书信的言说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它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

C.“说不可说之说”是书信的言说特点,也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但两者并非可以将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

D.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设计等都包含着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的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也是书信的艺术性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人的,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喘吁吁地追过来了,他会因此而恐惧,觉得自己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