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关于善良 六六 (1)老公和我带宝宝偶得去购物广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关于善良

六六

(1)老公和我带宝宝偶得去购物广场。广场前,有一老叟盘坐于地,拉二胡。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宝宝被包裹得像个圣诞礼物,而老爷爷却在寒风呼号中伸着老树枝丫般的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老人面前的地上扔了个破烂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

(2)说真话,他的琴声远不如瞎子阿炳那样精湛动听,简单一支小曲也完成得勉强,不提五音乐律,更不说余音绕梁。我低头看看他盆中的硬币,估计到夜也就够一碗寡面。

(3)怀中的儿子跟我闹着:“宝宝要坐摇摇晃晃(电动木马),妈妈给我money(钱)。”老公在旁边说:“那叫coin(硬币)。”

(4)我灵机一动,问宝宝:“宝宝你看,爷爷拉琴很辛苦,一天没吃东西了,宝宝要不要把坐摇摇晃晃的钱送给爷爷吃饭呢?”

(5)偶得看看面前的爷爷,毫不犹豫地说:“不好。”

(6)我哭笑不得。我以为孩子秉性善良,看到如此可怜的场景,肯定痛哭流涕着就把钞票递过去了,哪里晓得,原来善良和艺术修养一样,是要从小培养的。

(7)我只好继续开导他:“宝宝有新衣服穿,有酸奶喝,有电视看,有大房子住,可爷爷什么都没有,我们把宝宝坐摇摇晃晃的钱给爷爷吧?不然爷爷肚肚饿。”

(8)偶得思量一会儿,依旧坚定地答:“不好。”

(9)旁边的老公都已经扭头笑开了。老公说:“你这是损害他的利益,他心中摇摇晃晃是很重要的,他显然不肯。你如果直接给他一个硬币让他塞给爷爷,这他是肯的。”

(10)我问:“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心底的怜惜,知道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如果无关痛痒的事情,举手之劳,那如何叫善良?”

(11)老公不同意:“这叫慈善,不叫善良。慈善就是自己吃不完用不完,分出九牛一毛来与别人买点心安或者和平的生活环境。他如果有摇摇晃晃坐,余下的钱能给别人,就可以了。如果非让人虎口拔牙,那是不行的。善良与苛捐杂税不同,要心甘情愿才可以。强迫的善良不是真善良,这叫伪善。”

(12)教育理念的偏差。

(13)拉琴的老头都住手了,开始听我们夫妻的争论。一块钱而已,这对爹妈为何如此计较?

(14)我不理老公,继续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过程冗长,情节曲折,略去不言,总之,在儿子最终含答应把钱给老爷爷的时候,老爷爷自己的都快掉下来了,估计恨不能倒给我们一块钱别难为孩子了。

(15)儿子手里捏着一块钱,递给爷爷,爷爷双手承接着说:“好孩子,谢谢啊!祝你平安健康!”

(16)偶得的难过只一会儿,不一会儿就又兴高采烈了。

(17)来到电动木马前,偶得一指说:“要坐摇摇晃晃。”老公开始掏口袋,我制止。大丈夫言既出,必信;行既出,必果。提醒偶得刚才已经把钱给老爷爷了,偶得想了想,也没闹,乖乖走了。看他在前面自己摇摇晃晃着唱歌,假装自己在颠木马的样子,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18)我自己也很困惑:善良,究其本意,应该如何?

(19)这件事,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做法。他认为施舍别人是因为自己富有;而我认为,救济别人不在于自己能力大小。

(20)我问偶得爸爸,有些捡垃圾的人在贫困线挣扎却领养许多孤儿,这是什么行为?一些支边的教师,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将一生奉献给山里的孩子,这又是什么行为?

(21)老公说,这叫高尚。大多数人,能做到平常就已很好了,不要将伟人的心态或悲天悯人的救世主形态展现于人。能把平凡人做好,就很好了。

(22)而我则说,人求高得中,求中得低。你心中追求的理想与现实一定有差距。如果最初就放弃了高尚,那么你永远不会有高尚的可能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合肥的腊月分外寒冷”是环境描写,既实写天气寒冷,衬托老人在寒风中拉二胡的形象;又暗示人心冷漠,为下文老人只得到“稀稀落落”的几个硬币作铺垫。

B从偶得爸爸的语言可看出他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儿子给不给钱的问题; “我”给儿子讲道理时,偏重于情感引导,反映出“我”感性的特点;儿子的语言表明他很单纯直率。

C偶得不愿将钱送给老人,让“我”意识到:小孩子并非秉性善良,他们是自私自利的,不愿损害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所以善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培养。

D“我”之所以制止老公掏钱给儿子坐电动木马的行为,是要教会儿子遵守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就是要能够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别人。

E11段“老公不同意”、14段“我不理老公”、19段“直到现在,老公都不同意我的做法”等叙述中,反映了“我”和“老公”在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以及生活中的矛盾。

2)第2段画线句对琴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说说文中三处标序号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文中偶得的爸爸妈妈对“善良”的理解显然有分歧,请谈谈你的看法

 

(1)B 、D。 (2)①点明老人琴技不佳,与上文“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破烂的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相照应。②写出老人的可怜,为下文捐钱的情节作铺垫。 (3)泪①:偶得因为妈妈硬要自己把坐摇摇晃晃的钱给老爷爷,心理委屈而流泪。泪②:老爷爷见我努力说服偶得捐钱,感动而流泪。泪③:我被孩子纯洁的心灵所打动而流泪,眼泪中也包含着作为母亲的隐隐的心痛。 (4)指出偶得爸妈对善良的不同理解,表明自己的观点,阐释。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暗示人心冷漠”“作铺垫”错。C项“小孩子并非秉性善良”,与原文有出入,“他们是自私自利的”无中生有。E项反映“生活中的矛盾”错。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C.E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从内容上看,画线句子写老人拉的琴不动听,甚至连一支完整的曲子也拉得勉强,表明老人琴技不好,可以说是对上文作者初见老人时所产生感受的一个补充描写,从结构上看,这就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同时,正因为老人的琴技不好,收入也就不好,使后文作者动员儿子捐款成了一种水到渠成的事,所以,画线句子为下文做了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点明老人琴技不佳,与上文“粗糙手指在一把破琴上吱吱扭扭”“破烂的饭盆,里面稀稀落落散着几个硬币”相照应。 (3)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应把所考查的字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泪”①是偶得的泪,偶得不想把坐电动木马的钱捐给老爷爷,在妈妈的劝说下不得不捐,他感到委屈,因而流泪;“泪”②是老爷爷的泪,他看到一个母亲这样努力劝孩子捐钱,而孩子也真的捐了钱,感动得流泪了;“泪”③是作者的泪,是一个母亲看到儿子没有钱坐木马,而假装自己坐木马的样子而感动、而心疼的泪。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如本题偶得因为妈妈硬要自己把坐摇摇晃晃的钱给老爷爷,心理委屈而流泪。泪②:老爷爷见我努力说服偶得捐钱,感动而流泪。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文本中偶得爸爸妈妈对于善良的理解不同,考生解答时首先要结合文本概括出二人对善良分别有什么不同理解,二人的理解不同在哪里,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考生可赞同偶得爸爸的观点,也可赞同偶得妈妈的观点,也可以评论二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无论选择怎么回答,都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能联系现实证明自己的观点,注意言之成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考生可赞同偶得爸爸的观点,也可赞同偶得妈妈的观点,也可以评论二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写“峰”“松”来烘托山势高险的语句是:                                  

(2)《登高》中,道出郁积杜甫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借捣衣发出的声音来寄托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4)《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追忆的句子是:                              

(5)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琵琶行》中的“                   ?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本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分析。

2.本词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对此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母尝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笔授之,已而奂生,其父以为文明之象,因名之曰奂。金末举进士不中,乃作万言策,指陈时病,皆人所不敢言者,未及上而归,教授乡里。

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将行,言于楚材曰:“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愿假以岁月,使得抚摩疮痍,以为朝廷爱养基本万一之助。”楚材甚善之。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按行境内,亲问盐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以增额言者,奂责之曰:“剥下欺上,汝欲我为之耶?”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不逾月,政成,时论翕然,以为前此漕司未之有也。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世祖驿召奂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累上书,得请而归。疾笃,处置后事如平时,引觞大笑而卒,年七十。赐谥文宪。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奂不治生产,家无十金之业。奂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人有片善,则委曲称奖,唯恐其名不闻;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所著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行于世。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B.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C.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D.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杨奂出身有传奇色彩,他受人尊敬。他出生之前,母亲梦见东南方的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赵寿之将他请来,以师友之礼相待。

B.杨奂敢言劝谏,心直口快。他所作万言策,批评当时弊政,奏呈皇上过目后,引起轰动;他向耶律楚材吐露心声,得到称赞。

C.杨奂关心民生,办事坚持原则。他巡视河南辖境时,过问盐税情况,严厉批评提出增加盐税的人,下令减少盐税,官府百姓两相便利。

D.杨奂为文喜新,著作丰富。他写文章绝不因袭古人,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他著有《还山集》和《正统书》等,一共一百多卷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逾月,政成,时论翕然,以为前此漕司未之有也。

2)奂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人画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以对象形似为目的,注重画外功的修炼和情感的抒发,或成教化,助人伦,或聊以自娱。文人画都是文人或具有文人性质的画家所作,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时代下产生的一批特定人群的感情产物。文人这个特殊群体掌握着中国古代最高的文化和最高的思想,因此作为文人情感产物的文人画,必然含有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文人画于前期排斥其他画家,与其他画种并存;中、后期乃成为中国绘画史的主流。研究文人画,有助于从深层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艺术精神,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超前因素。

文人画之所以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不单单是一个画种,而且是一个从画家到作品及理论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已知的画史画论多为文人所作,这些画论的内容不仅有关于绘画技法的阐述,而且有相当部分将文人画的创作思想、审美理想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古代文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诗为言之余,书为诗之余,画为书之余”,因此文人画家其实是一批业余画家。他们以将个人品行、情操、学识、修养、感受融入画中为己任,大都借助绘画入“道”,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入仕时,他们弘扬儒学,提倡绘画当“成教化,助人伦”;归隐时,他们追随老、庄,讲究画面意境“淡泊”“空灵”。到了文人画的中、后期,他们又将“释”家的某些思想精华与画论融为一体,推进和完善了文人画的审美理想。

苏东坡是文人画的大力倡导者。他提出“诗画本一律”,即借助诗的理性来扩大绘画的表现力。到了文人画的后期,文人画更是将书、画和印章结合在一起。因此历史上许多的文人画家,不但是绘画高手,而且还是书法大家和金石名家。

文人画不但广为吸收一系列姊妹艺术的养分,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体系的画种。如文人画对画工画的影响,“画圣”吴道子的绘画风格被画工们归纳为“吴家样”,广为流传,即是此类影响的典范。文人画对宫廷绘画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宋代一大批宫廷画家同时又都是文人画家,清初的“四王”直接就是文人画中的“正统派”。

由上述可知,文人画是极具包容性、生命力极强的绘画体系,这也是它能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根本原因。当然,文人画也有其局限性。如文人阶层的圈子狭小,一味地追求形而上,绘画题材不宽泛,以及后期严重的程式化等,很容易使人产生对文人画的误解。但是文人画却蕴藏着极为强大的先进因素。它具有包容性,注重画家个人品质、情操、学养等的锻炼,有助于新时代的“美育”事业;文人画所创造出的种种意境,或“简淡”或“空灵”,也使承受巨大压力的新时代的人们得到心灵的陶冶,为世人保留一片心灵的净土。此外,文人画在表达个性、阐述哲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基础和理论支撑,是我们当代艺术家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文人画必将会以种种新的面目在新时代中继续大放异彩。

(节选自《文人画在古代中国画史的地位及主要传统》)

1.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画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是一批文人或有文人性质的画家的感情产物。

B.文人画带有文人的气质,含有文人的趣味,它常常排斥其他画家,只求自娱、修心。

C.文人画不讲究表面的形似,而重在抒发个人情感,画中含有个人的品行、情操以及修养。

D.文入画在不同时期都兼有儒、释、道的思想,文人画家大都借画入道,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2.下列对文人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人画是一个画家、作品及理论三位一体的艺术体系,其创作思想、审美理想有的已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B.文人画“简淡”或“空灵”的意境有助于人们缓解巨大压力,陶冶心灵,让被异化的人保留一片心灵的净土。

C.文人画广泛吸收书法、印章等姊妹艺术的养分,也影响了其他画种,包容性强,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D.文人画家注重个人品质、情操、学养等的锻炼,并将之融入画中,他们的绘画作品能表达个性,阐述哲学思想。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画地位崇高,在古代绘画中占据主流地位,其他画种要么被排斥,比如画工画;要么被同化,比如宫廷画。

B.文人画融诗、画、书法、篆刻于一炉,因此,文人画家诗画兼精,是艺术全才,苏轼就是其中的典型。

C文人阶层的圈子狭小,并且文人画单纯追求形而上,因而绘画题材不宽泛,并造成了严重的程式化倾向。

D.文人画深蕴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体现了中国画的超前因素,当代艺术完全可以从中获取养分,并服务于时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海洋中的章鱼是鱼虾最惧怕的杀手。它们善于钻孔,常将自己柔软的身体塞进海螺壳里躲藏,伺机以注射毒液的方式麻醉靠近的猎物,然后慢慢享用大餐。而渔民就利用章鱼喜欢钻孔的特点来捕捉它们。渔民把许多小瓶用线串在一起放到海里,章鱼见小瓶口就拼命地往里钻,不管瓶口多么狭窄。很快,钻进小瓶的章鱼就被渔民打捞,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阅读以上材料,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