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强调经典的阅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对现在的读书状态有两个忧虑: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网络阅读有它的优越性,我称之为“短平快”。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时代,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取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当然有很大的意义。但网络阅读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深度,会导致人的精神的平庸化;另一个是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的阅读,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于时髦被时髦所裹挟,这就需要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的最大特点是深度阅读,而且是个性化、个人化的阅读。比如我曾经说过,鲁迅作品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他作品里有那种有韵味、那种浓烈的而又千回万转的情感,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都需要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通过朗读来进入情境,来捕捉感觉,产生感悟。这样的阅读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通道。而我所强调的情境、感觉、感悟,就是中国文化的特征。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仅是古代的文化,也包括鲁迅的文化,不能完全靠分析,而要靠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一般人可能比较习惯用分析的方式进入经典,现在可以换一个方式——不是拒绝分析,必然会分析,但更多的,至少在开始时必须强调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中国传统教育是这样的,启蒙的时候读《论语》,不是讲《论语》,而是读、背。通过读,获得感觉,通过背,体验那些东西。读了、背了,进入到你的生命里,然后分析,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也提示我们这是进入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经典作品得一点一点地看才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世界,这告诉我们经典的阅读需要深度阅读,而深度阅读就是文本细读,通过文本细读达到对经典作品的一个深度了解。这涉及到经典阅读的特点,我认为经典阅读最大的特点除了通过文本细读达到深度阅读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我强调“发挥”,也就是说阅读经典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要有我们的理解及发挥。最好的经典的意义都是原创者和阅读者、研究者共同创造的,任何经典都是这样,所以有一个过程。从经典变成学说,如儒家从《论语》《孟子》变成儒家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解经者,解释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有新的创造的,所以出现了像朱熹、王阳明这样的大家,他们是接着孔子往下讲,对孔子思想包括孔子文本通过主动的、细腻的阅读有新的解释、新的发挥、新的创造,最后成为儒学。儒学就是孔子他们所开创的,被后来的阅读者、研究者不断研究、不断发展的一个学说。

(选自2014213《人民日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方法,是进入作品的方式,它是进入经典作品艺术世界的途径。

B.经典阅读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个性化的阅读,读者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达到深度阅读。

C.经典阅读在今天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现在的人们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

D.经典阅读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再创造的阅读。

2.关于“进入经典”,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入经典可以采用朗读,比如鲁迅作品中的韵味、情感及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就需要靠朗读来获得。

B.进入经典可以采用分析的方式,分析作品的内容、形式等,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

C.进入经典可以通过感悟、情境、感觉,甚至直觉进入的方式,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

D.进入经典可以通过读和背,通过读和背来感觉、体验,读过背过了,经典就进入到读者的生命中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短平快”的网络阅读,作者肯定了它存在的意义,同时又指出它存在着两大问题,所以需要强调深度阅读。

B.阅读经典作品,需要分析,但不能完全靠分析,必须重视对作品的感觉、感悟、情境、直觉。

C.不同的经典作品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发挥与不同的创造。

D.儒家学说的开创、发展过程,证明了经典是怎样成为学说的过程,它是由原创者、研究者和解经者共同完成的。

 

1.C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原文是说“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加以判断。题中,A.原文是“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B.“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错,原文是“如果说西方经典主要是通过分析来接近的话”;C.“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于文无据,原文只提到“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另外一种方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这类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找到选项对应区间,然后比对选项和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答案。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是说你“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强调的是“读者”,而不是“经典”本身。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某市演出,场地两侧不断打出“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演出中,不少观众被精彩表演所感染而猛拍猛录。在场地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发现谁违规,就用镭射光笔直接照谁,被照观众有的自觉理亏,有的恼羞成怒,现场秩序时好时坏。演出后,爱乐乐团官方微博发出帖子,表明不欢迎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观众。

对以上这件事,你是怎么看?请你以网友的身份,对爱乐乐团、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表现加以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2)《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经历感受为暗线,两条线索交汇在全诗的主旨句                     上。

(3)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得抄袭材料。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也许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面子”。在凤凰网的一项最新调查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为①      。②         ?除去具体的生理意义,它仅仅是一种荣辱观念的具体反映,还暗含了某种社会行为潜规则。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生存,人情法则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也并不相同。③       ,根本不以求回报作为“做人情”的第一目的。然而绝大多数的情形之下,一个人面对同学,单位同事,社会朋友等诸多层面的社会关系,这时其“做人情”的出发点就不会像对亲属那样单纯。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法律法规的制定    重要,    公民是否将法制内化于心,    是衡量一个社会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法治中国,    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培育法制精神,    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    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强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制精神浸润人心。

 

A

虽然

不仅

还要

B

固然

不仅

还要

C

固然

可是

如果

那么

D

虽然

可是

或者

或者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走热门有走热门的道理,    无数前人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那样走好。    走的人太多,扎了堆,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新的优势就可能    在冷门处。升学能上“一本”    好,走冷门上职业学校成材、成功的人大有人在。当然不是凡冷门都好。    还是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更要善于从冷门中发现机遇,    关键的还是要肯干,要付出努力。

 

A

因为

只要

/

虽然

因为

B

因此

如果

反而

/

不仅

而且

C

所以

但是

即使

首要

/

D

/

可是

反而

固然

首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