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乃裳的“分内事” 少木森 黄乃裳,闽清六都人,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黄乃裳的“分内事”

少木森

黄乃裳,闽清六都人,他出生时,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才九年;他离世时,国共第一次合作。他的一生,奔走沉浮在中国最多灾多难、波谲云诡的岁月,几乎与一部中国近代史相始终。

少年黄乃裳家境贫寒,受洗入教。在教会里,黄乃裳学习到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后来,他虽中过秀才、举人,但不沉湎科举功名,主张“为国家做点分内事”。他办刊介绍西方医药科学知识,劝人去除愚昧,相信科学。1875年1月,同治帝死于天花,惊动全国,各地驱避瘟神的现象泛滥。黄乃裳立即撰文说明天花的病因、病理,说细菌病毒是可以防预的,没有什么神秘可怕。他还劝人种牛痘,控制了天花的流行。

1896年,黄乃裳自筹资金独力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在创刊号上,他开宗明义地阐明办报的宗旨:“人人广进言路,人人获听言之益”。《福报》传到北京,引起了康有为、梁启超、王锡蕃等人的注意。1897年末,王锡蕃向光绪皇帝推荐黄乃裳参加经济特科考试。在京期间,黄乃裳遍访谭嗣同、林旭等“六君子”,或促膝长谈,或坦言争论。他还六次晋谒李鸿章,八次上书皇帝,倡言变法维新。

1898年9月变法失败,黄乃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逃命,而是冒着性命危险,费尽周折通知康、梁出走避祸。回闽后,黄乃裳没有选择避世隐逸,又赴兴化办盐务。在实际的事务奔忙中,他更直接地接触社会现实,更真切地耳闻目睹民间疾苦,慨然喟叹:“闽地苦瘠,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终岁啖红薯十室而九。”为了改变这惨况,黄乃裳决计下南洋,“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

1900年4月,黄乃裳带着几个亲人来到英属沙捞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拉让江找到了垦地。他在闽清、古田等地招集了1000多个垦民,建立新福州总公司,开始了艰苦的垦荒创业。他跟大伙在草房里同吃同睡,伐木垦地。风风雨雨五年过去,新福州垦地初具规模,一改往日萧条荒凉,呈现一派欣欣向荣。

由于长期劳碌奔波,黄乃裳得了严重的胃病。有一回,黄乃裳胃病复发,疼得异常厉害,心想:这回恐怕要去见上帝了。他回想几十年来坎坷生涯,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吩咐人去拿纸笔。大伙以为他要写遗书,黄乃裳说:“我一身奉行‘三不主义,一不买田,二不存款,三不盖房,遗产全无,写何遗嘱?要说遗嘱,我的遗产就是垦地,都是大家的……”说罢作联自挽:

平生所愿事多违,差幸闻道壮年,天若有心,期尽藐躬分内事。

故土久愁人太满,远辟殖民小局,我虽撒手,仍留余地后来人。

这一次,死神只是与黄乃裳擦肩而过,但垦区经营却逐渐惨淡了,加上当年黄乃裳曾向沙捞越当局借了四万元给大伙当船费,此际当局加紧向黄乃裳索还债款,垦场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黄乃裳只得申请延迟还贷。当局要挟他:延迟还贷得有条件,不能再反对当局在垦场内设赌场、卖鸦片。黄乃裳一听,气得大声说:“我黄乃裳就是杀头剥皮,也不愿看着自己的同胞沦为赌钱鬼、鸦片虫!”就这样,黄乃裳告别了自己苦心经营五年的新福州垦场。

1904年,国内革命思想激荡。黄乃裳认为,自己“又该去做点分内的事”。他毅然回国,在上海联络蔡元培、林森等人,为宣传革命殷勤奔走;在厦门,办《福建日日新闻》,大量传播“民权”“民生”思想。1911年,他回福州任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年底,同盟会在福州发动起义,黄乃裳在家里召集学生组成炸弹队,配合国民军作战。队伍需要选一名旗手在前面擎旗,黄乃裳说:“旗手不用选了,我今年63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分内该给大家当一回旗手啊!”于是,黄乃裳擎着十八星红方大旗,带领人马冲向敌营。在市民的积极配合下,清军投降,福州光复。

光复后,黄乃裳出任省交通部长。袁世凯窃国后,黄乃裳愤而辞官,回故乡闽清从事公益事业。他组织乡民开渠建坝,使1000多亩旱地得到灌溉;创建闽清教育会,在各乡办校34所。各方赞誉鹊起,而他超然处之,只说:无非做些分内事耳。

1920年12月,72岁高龄的黄乃裳不顾年迈体弱,应孙中山邀请,赴广州任“中华民国”政府高等顾问,次年夏因病回乡。1924年9月22日,黄乃裳病逝于闽清梅城,终年76岁。

(摘编自《福建乡土》2008年第6期)

相关链接

①27岁的黄乃裳半途出家学习八股文,是为了走科举当官的道路。1897年,黄乃裳被选为拔贡,这时期的黄乃裳在读书当官的道路上是颇为得志的,但黄乃裳却陷入痛苦之中。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黄乃裳的弟弟黄乃模是“致远号”的副管带,在甲午海战中和正管带邓世昌一道壮烈殉国。黄乃裳悲愤到了极点,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黄乃裳被列进慈禧太后要拘捕的黑名单。他悲叹:“呜呼,三十年之热肠渴望,一旦飘荡于罡风。”

(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

②黄乃裳出任福建军政府大员,掌握了相当大的财权。叙官局局长刘通造访黄乃裳,商谈公务,黄乃裳便留他一起吃午饭。饭菜上桌,刘通大吃一惊,饭是普通的大米饭,二菜一汤是芥菜、蚬仔与闽清糟菜汤。黄乃裳端起饭碗,吃得津津有味。刘通大为折服。

(赖晨《辛亥革命后的黄乃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早年教会里学习的经历,开阔了黄乃裳的眼界,使他能利用科学知识普及常识,消除民众的愚昧,移风易俗,造福乡里。

B.黄乃裳创办的《福报》是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倡导广开言路的办报理念,大量传播“民权”“民生”思想,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很大。

C.甲午战败,国仇家恨让黄乃裳放弃科举,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虽变法失败,但这一场特殊的经历,对丰富他人生的阅历和磨砺思想锋芒,具有积极作用。

D.黄乃裳在福州发动了福州起义,力图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黄乃裳在学生中组织炸弹队,并身先士卒擎旗引领,为福建的光复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E.黄乃裳任事慷慨,注重大节。他不顾自身安危帮助康、梁出走避祸;为保护同胞垦民,不向沙捞越当局低头;反对袁世凯不惜辞去高官。他身上颇有中国传统的侠义古风。

(2)黄乃裳一生事业波澜壮阔,却仅以“分内事”三字自许。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黄乃裳的“分内事”包括哪些方面的事业?

(3)黄乃裳在自挽联中,袒露出南洋开垦事业背后哪些不为人知的心迹,又表现出怎样的气度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有人说,黄乃裳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气度。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2)①开启民智,办报兴学,传播科学知识和进步思想;②争取民权,广开言路,投身变法、革命事业,身先士卒;③拯救民生,开垦南洋,兴办公益事业。 (3)①黄乃裳自认平生事业多不得志,唯有壮年开垦南洋有机会实现平生夙愿,期望竭尽生命最后的力量贡献给这项事业,表现出无私进取的精神毅力;②开垦南洋为的是给贫苦的乡亲找到一条活路,如今垦区初成,即便撒手而去也死得其所,表现出淡泊旷达的胸襟气概。 (4)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①爱国爱民,心念桑棒,以天下兴亡为己任;②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不屈服于暴政,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一生清贫,清正廉洁,不计得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气度:①思想进步,从变法到革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②视野开阔,接纳现代科学,开眼看世界,为民生走出国门,大胆闯南洋:③个性自由独立,不为他人所束缚,主动选择人生道路,听从内心的指令,以“分内事”作为人生选择的导引。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C项“放弃科举”不准确,原文有“不沉湎科举功名”,相关链接①中“1897年,黄乃裳被选为拔贡,这时期的黄乃裳在读书当官的道路上是颇为得志的”说明甲午战败后,黄乃裳并没有完全放弃科举出仕。B项“大量传播‘民权’‘民生’思想”是在《福建日日新闻》期间,“广泛传播科学知识”于文无据。D项不是黄乃裳发动起义,而是同盟会发动起义。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2)试题分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分内事”,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体现的,然后到文中圈定范围。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立足文本,筛选信息。题干是“哪些方面”可知,需要从大的角度分析。如本题开启民智,争取民权,拯救民生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归纳信息要点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审准要求,抓住题干中“南洋开垦事业背后哪些不为人知的心迹”,然后浏览全文,筛选信息,圈定范围,从黄乃裳自认平生事业多不得志,唯有壮年开垦南洋有机会实现平生夙愿;开垦南洋为的是给贫苦的乡亲找到一条活路等角度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这种题型,必须立足文本,抓住关键“黄乃裳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气度”,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对相关问题的普遍认识等),主要抓住“传统”和“现代”分析。如爱国爱民,心念桑棒,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不屈服于暴政,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生清贫,清正廉洁等提现“传统”的一面。以此类推找出“现代”的一面。联系作品中的某些方面内容,结合文章和前面三个问题所给的提示,详作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这几天,霍夫曼的心情就如同街道上空随风飘飞、不知方向的落叶一样纷乱复杂。

霍夫曼名义上是驻某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是一名双重间谍,不仅为自己国家工作,也给敌国提供情报。当然,他也获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利益。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他娶了一个驻在国的姑娘,这样才有借口每天回家。

这天早上,霍夫曼刚进使馆,大使就要他去办公室。

霍夫曼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手枪。他看到二秘伯朗正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他,顿时意识到失态了,连忙笑笑,问:“有什么事吗?”伯朗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

大使眯着眼睛吸烟斗,慢悠悠地问霍夫曼:“我亲爱的上校武官,你知道吗,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享受着我国纳税人为他提供的金钱,却在为我们的敌人效劳!”说完,他用一双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看着霍夫曼。

霍夫曼站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紧张地琢磨:看来我已经暴露了,怎么办?是鱼死网破,还是……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问,霍夫曼听到一声“坐”。他一个激灵。大使离开座位,朝霍夫曼走来。霍夫曼暗暗捏紧了拳头……

大使绕过霍夫曼,走到门边,将门轻轻关好,然后回过身,说:“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你去执行,秘密押解这只狼回祖国,而且不能让他有所察觉,就像平常回国述职一样。当然,一回到祖国,我们就会对他进行正义的审判,让这个该死的家伙受到应有的惩罚!”

霍夫曼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挺了挺腰,问:“大使先生,能告诉我这个家伙是谁吗?”大使说:“我们的二等秘书伯朗。”

“他?”霍夫曼做梦也没想到伯朗竟然也是双重间谍。他看到大使正用一种说不出的目光看着自己,突然浑身一颤,心中恨恨地骂道:“你这只老狐狸,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这是用特殊的方法考验我呢。混蛋!”

大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张机票,扬了扬,说:“喏,今天下午的。要记住,千万不能让伯朗有所发现,更不能让他溜掉。”

大使拍拍霍夫曼的肩头。

下午,霍夫曼和伯朗按时登上了飞机。今天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他还是摸不清。不过,看来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这伯朗是自己的战友,既然已经暴露,为了长远的利益,也只能让他做出牺牲来保全自己了。

霍夫曼看看伯朗,伯朗一路上嘴巴闭得紧紧的,什么也不说。

在法兰克福转机要等待三个小时。两人无所事事,就在候机大厅里到处转。突然,伯朗对霍夫曼说:“上校,你替我看会儿包,我去趟卫生问。”说罢,也不等霍夫曼答应,就匆匆向卫生间走去。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霍夫曼的大脑竟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难道他发觉了,准备脱身?想到这儿,霍夫曼不由冒出冷汗。霍夫曼一个箭步冲到卫生间里,没人。他喊道:“伯朗先生!伯朗先生!”没人应声。霍夫曼真的慌了,他抬头看看天花板,有一块似乎有点松动,于是他一个打挺蹿上竖着的隔板,准备钻进天棚里。就这时,下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霍夫曼上校,您在干什么呢?”

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又出现在霍夫曼的面前,以至于霍夫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问:“你刚才……”“噢,一个女士摔倒了,我帮了她一下。”伯朗若无其事地说,“你进来干什么,也解手?”

“噢,是的。”霍夫曼忙跳了下来。

霍夫曼再不敢有一丝的大意了,19个小时的旅程他强打精神,不敢合眼。那伯朗好像也正在等机会,所以整个旅程中虽是哈欠连天,却一刻也不睡。

终于到了,两辆高级轿车将他们分别接到了外交部和国防部。

霍夫曼对国防部长一个敬礼,然后报告:“上校霍夫曼执行完毕祖国交给我的任务。”

部长点点头,然后冲门外一挥手,立时进来两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下子将霍夫曼按倒在地上,给他戴上了手铐。

霍夫曼高声抗议:“部长先生,您误会了。我是奉命将伯朗押解回国的功臣!”

部长微笑着说:“不错,伯朗是你押回来的。但你不知道,伯朗的任务就是秘密押解你回国。我们早已调查清了,你一直在为德意轴心国效劳,将我们的大量情报出卖给敌国!为了避免引起你的疑心,我们才给了你一项假任务。谢谢你的全力配合。”

霍夫曼听罢,目瞪口呆。

虽然霍夫曼没有供出什么,但军事法庭还是判处了他死刑。当行刑车停下来后,霍夫曼看到刑场上还停有一辆行刑车,一个人被推下车来。霍夫曼看到他,顿时惊讶得张大嘴巴,因为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伯朗。伯朗看到了霍夫曼,同样也露出惊讶的神情。

行刑官将二人推到一起,冷笑了一声,说:“互相认识一下吧,这位是012号霍夫曼,这位是009号伯朗。你们这对人民的败类。”

霍夫曼不由仰头长叹。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对落叶的描写和结尾对天空的描写都对人物有烘托作用,前者烘托出人物烦乱不安的心理,后者烘托出人物惊讶恐惧的心理。

B.小说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写伯朗“异样的眼光”“嘴巴闭得紧紧的”“一刻也不睡”等细节就透露出人物的谨慎警觉。

C.当大使说出霍夫曼要押解的对象是伯朗时,霍夫曼看到了大使那“说不出的目光”,说明霍夫曼已经察觉大使在怀疑自己了。

D.小说以二战时的西方战场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充满悬念的谍战故事,看起来是在写两个间谍,暗中却是在写正义力量的谋划,构思巧妙。

E.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辞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来写情节;在人物描写上注重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不使用修辞手法,文笔简洁明快。

(2)小说在刻画霍夫曼的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

(3)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秘密押解”,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谍影重重”,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来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                 

(2)《蜀道难》中逶迤的蜀道,有极其奇险的风光,其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                 ”两句,描写了小鱼由静而动的活泼情景,生动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

1.试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指遭逢父母亲的丧事,丁母忧即“丁外艰”,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升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后期代表,在审美文化方面却出现了一个反弹式的小高峰。宋代民俗文化审美的一大特点,就是以人为核心,注重个体内在心灵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侧重对人生存在意义、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诗意思考和追问。宋代延续了五代十国的战乱,自开国以来国家虽得以升平安宁,但依旧内忧外患频仍,社会矛盾冲突尖锐,统治阶级权且力求自保。宋代繁荣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表象下,隐藏着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同时科举制度规模在宋代得以扩大扩张,统治阶级重视文人,形成了重文抑武的局面。相比于唐王朝的鼎盛繁荣和武力强盛,宋代的经济与军事表现出明显的落后与软弱,客观的社会现实和对国家、社会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带给宋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宋人普遍存在一种对文化、社会淡漠隐忧的精神氛围,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宋人往往选择以诗性隐逸的方式应对。因此,诗意以隐逸安闲、诗性栖居的表现形式成为构成宋代审美文化的重要基因和关键内容,也无形中成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

宋人在白居易提出的“中隐”基础上,考量现实,融会贯通,博采众长,对宋初“中隐”型仕隐文化进行有效的改造,由此他们在隐逸中畅享自由,诗意地栖居在理想境界,这一切从根本上给以人生哲学为核心的宋代美学带来了巨大变革。

宋代诗人的隐逸审美观念亦有不同的形式,但出发点和目的却殊途同归。根据隐逸的真实原则,可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根据正义原则的隐逸和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根据正义原则隐逸的先导便是孔子提出的“无道则隐”,在孔子看来,士人隐逸的原因在于自己生活的国家“无道”,而且表明了士人选择隐逸的最佳时机。其实,孔子一向主张文人入仕,以有机会影响统治阶级来施展士人的理想抱负,即唯此才能更好地宣扬和普及“道”与“仁”,施惠于老百姓,实现士人理想与天下和谐的统一。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士人不该为外物所累,士人要相时而动,选择明君法国侍奉,故而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处在无道的国家,士人就该隐逸起来以明哲保身。

另一种隐逸是根据自由原则的隐逸,其典范的确立来源于庄子。庄子提倡的隐逸的核心是“自由”“无为”,诚如其言“无为国有者所羁”的自由原则。同样庄子极力倡导一种“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的精神,依据这一原则,士人应该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做到超然物外,努力达到身心自由的境界,即获得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的高度平衡。此类士人隐逸的形式在宋代很是普遍,宋人在宋初精神理想受挫,加之对社会现实失望带来的精神落寞,因而选择于乱世之中取乐快意。庄子提出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及至宋代阶层而言,宋人的“中隐”不仅与时代社会背景相连,更重要的是士人群体通过“中隐”能诗意地栖居着。由此,道家的隐逸思想在宋代得到最大化的普及和广泛认可。

(摘编自刘若斌《诗意、理性、俚趣: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之一,尽管动荡的社会架构稍加安定,但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冲突尖锐。

B.宋代经济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在这时都呈现出发展与繁荣的景象,但其背后却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C.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使得科举制度规模得以扩大扩张,军事力量相比于唐王朝表现出的却是软弱与落后。

D.社会现实与自己的家国理想之间的差距让宋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充满忧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意作为宋代审美民俗文化的主流审美特质之一,宋人在隐逸时往往选择诗性隐逸的方式,如隐逸安闲、诗性栖居,来寻求心理慰藉。

B.“中隐”作为隐逸文化的类型之一,在宋代得到了改造和践行,涵养着宋人的精神世界,是宋人内心与社会现实之间获得平衡的基本方式。

C.宋代的审美风尚有着浓郁的“中隐”气息,隐逸审美观念根据真实原则可分为两类,分别追溯为以孔子和庄子为代表的两种隐逸观。

D儒家与道家对隐逸认知存在差别,对隐逸原则进行了划分,前者认为应“根据正义原则”隐逸,后者则认为应“根据自由原则”隐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美学以人生哲学为核心,其中的民俗文化审美注重对内心自我的真实关照、对人生的感受和对人生不同方面进行诗意思考和追问。

B.孔子主张“无道则隐”,即如果国家处于无道的环境时,士人应该暂时放弃通过入仕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选择隐逸来明哲保身。

C.庄子的以自由为原则的隐逸追求心的解放,是一种更为纯粹的隐逸,得到了宋人的普遍认可,而孔子的“无道则隐”恰恰与之相反。

D.庄子主张“自由”“无为”的隐逸,提倡士人在污浊之世保持自身的清洁,超然物外,使自己的生存生活自由与精神自由达到高度平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