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唐诗是一个...

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填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唐诗是一个心怀天下、豁达飘逸的少年郎,一身白衣飘然,一把利剑锋冷,立于高山之巅;宋词是一个心思细腻、柔情难赋的小女子,一介广袖流苏,一支箫管声咽,驻于楼台之上。唐诗是潇洒的,一匹白马,一把青锋剑,笑傲山水间1             唐诗偶尔也孤独,孤独时,杯酒消愁2           

 

(1)宋词是缠绵的,一张红笺,一支紫竹笛,相思千万里(2)宋词经常会寂寞,寂寞时,无语凝噎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如本题“唐诗”后面应该接“宋词”,注意句式一致。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3)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苏秀道中

(宋)曾几

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过虽至亲必罚不贷,故人人用命。

(2)珏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珏,字君玉,陇西凤州人。年十八,从军钓鱼山,以战功累官中军都统制,人号为“四川虓将”。

宝祐末,大兵攻蜀,破吉平隘,拔长宁。顺庆、广安诸郡,破竹而下。明年,合诸道兵围合州,凡攻城之具无不精备。珏与王坚协力战守,攻之九月不能下。珏魁雄有谋,善用兵,出奇设伏,算无遗策。其治合州,士卒必练,器械必精,御部曲有法,虽奴隶有功必优赏之,有过虽至亲必罚不贷,故人人用命

自全汝楫失大良平,大兵筑虎相山,驻兵两城,时出攻梁山、忠、万、开、达,民不得耕,兵不得解甲卧,每,竭数郡兵护送,死战两城之下始克入。咸淳二年十二月,珏遣其将史炤、王立以死士五十斧西门入,大战城中,复城。

合州城壁甚固。然开、庆受兵,民凋弊甚,珏外以兵护耕,内教民垦田积粟,未再,公私兼足。十年,加宁江军承宣使。德祐元年,升四川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征其兵入卫,蜀道断,不得达。已而泸、叙、长宁、富顺、开、达、巴、渠诸郡不一月皆下,合兵围重庆,作浮梁三江中,断援兵。自秋徂冬,援绝粮尽,珏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二年二月,遣张万以巨舰载精兵,断内水桥,入重庆。六月,遣赵安破神臂门,执梅应春杀,复泸州。重庆兵渐解去,围泸州。十二月,赵定应迎珏入重庆为制置。

大兵会重庆,驻佛图关。遣泸州降将李从招降,珏不从。至元十五年二月,大兵破绍庆府,守将鲜龙。珏率兵出薰风门,大将也速儿战扶桑坝,诸将从其后合击之,珏兵大溃。城中粮尽,赵安以书说珏降,不听。安乃与帐下韩忠显夜开镇西门降。珏率兵巷战不支,归索鸩饮,左右匿鸩,乃小舟载妻子东走涪。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明日,万户铁木儿追及于涪,执之送京师。

珏至安西赵老庵,其友谓之曰:“公尽忠一世,以报所,今至此,纵得不死,亦何以哉?”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从者焚其骨,以瓦缶葬之死所。

(选自《宋史·张珏传》有删改)

【注】①大兵:元兵。②部曲:指军队。③渠:渠州,今四川渠县。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渠,竭数郡兵护送              饷:食物、给养

B内教民垦田积粟,未再            期:满一周年

C守将鲜龙                        执:捉住、抓住

D珏乃解弓弦自经厕中                自经:上吊自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兵不得解甲                 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B执梅应春杀                   屈平疾王听不聪也

C大将也速儿战扶桑坝           失其所不知

D小舟载妻子东走涪           怀王不知忠臣之分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B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C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D中道/大憾斧其舟/欲自沉舟人/夺斧掷江中/珏踊跃/欲赴水家人/挽持不得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军大举入侵,诸郡相继沦陷,合州被重重包围;张珏操练士兵,整治器械,在军中赏罚分明。

B开州、庆州遭受敌军袭扰,张珏就派军队护耕,并指导百姓农业生产,官府和百姓都有了充裕的粮食储备。

C重庆被围,几成孤城。张珏收复泸州,解了重庆之围;与敌大战扶桑坝,城破后亲率兵巷战。

D张珏十八岁从军,为国家出生入死。大厦将倾而独木难支;因部将开城投降,张珏被俘身亡,令人扼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佛教石窟艺术

李泽厚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

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洞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间的佛身。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但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

(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

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

B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C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

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

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意识行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的深刻理解

C.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

D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会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方面发生变化

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面部宁静,先民们在创作雕像时将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以及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一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

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役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

D高大的佛像体现的是人间的神情、面相、风度,是由人世间渺小的生命建造的,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