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两种人是:“         ”和“          ”。

(2)《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1)“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2)怡然不动,俶尔远逝(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恶”、“怡”、“俶”“ 陟”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一般有“填充补足型”和“理解默写型”两种。本题属于“理解默写型”,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

点绛唇  丙寅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

张元干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干已去官多年。②张元干,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

1.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日:“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吏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财务,复用阿合马之党,竞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B.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C.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D.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诞生了以琅琊王氏,琅琊颜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

B.处士,古时候特指为皇帝处理事务的人,文中处士罗英帮助皇帝挑选人才。

C驿,就是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便殿,即正殿以外的别殿,古时帝王休息消闲之处。

D.行省,即行中书省,中国元代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文中有“巡视”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雄飞,才能卓越,他受廉希宪推荐,被世祖召见,陈述当世之务,世祖非常高兴,后来他担任转运司调查并清除了各种弊端。

B.张雄飞,廉于财利,忽辛犯罪,世祖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他们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

C.张雄飞,刚正直谏,世祖和大臣们讨论要大赦天下,张雄飞却认为,赦免的行为是刑法不公平的体现,圣明的君主执政不应该多次赦免犯人。

D.张雄飞谨慎有远见,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罪被杀,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核实有误,便令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去复查,而张雄飞对于皇帝的赏赐一直封存未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

(2)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乡绅消失后的乡村命运

传统中国乡村,在当代人的眼里,可能是与贫穷、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然而为什么却没有从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与精神追求?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在官场有一定的人脉,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乡绅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样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 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从“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还乡后,与当地“士”一同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像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即教授诸生,“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后汉书•朱云传》)。蜀中司马胜之,辞官不做,“训化乡闾,以恭敬为先”(《华阳国志》卷十一)。宋吕大防兄弟四人,大防曾为尚书右丞,大钓嘉佑进士,大忠曾为河北转运判官,大临曾为秘书省正字,都曾是“国家干部”,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却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吕氏乡约》。南宋朱熹又对这《乡约》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制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在城市安置家眷。这种单向流动,在民国时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为担忧,而为乡村重建作过呼吁。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在城市良好的医疗条件保障下安享晚年,成了他们最合理的生活选择。“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失了“根”的记忆,而殊不知他们的选择,比之自己曾经批判过的“封建士大夫”,显得是多么卑微!于此,我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磬折于他们“归根”的壮举与高尚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当代人联想的贫穷落后的印象可能不同,传统中国乡村在古代文人及乡村耆旧的心中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B.如果从读书人数量上来说,中国当代农村远远多于古代农村,却失去了从前的典雅与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和精神追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C.被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信奉的“叶落归根”的信念在周代就已出现,这一点从很多经典正史、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D.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蓝田《吕氏乡约》出自乡绅之手,南宋朱熹又作了修改,更有利于其传播,乡约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乡绅”就是士大夫居乡者,由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和未能出仕的读书人组成的“乡绅”群体,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质。

B.“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乡绅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

C.“恃田而食,恃土而居” 作为农业型经济社会特征,由字从田从土的文字现象即可看出,把村落称“里”自周代开始。

D.《华阳国志》中记录的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择选诸生,教授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根据有关统计,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乡中举人数乡村多于城市。

B.虽有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但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使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了还乡的热情,飘于城市不思归,失去了根的记忆。

C.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及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

D.“叶落归根 ”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长期的城市生活,让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及有理想的革命者丧失了“根”的记忆。

 

查看答案

作文

云南省昆明一小学教师,让期末考试成绩未达班级平均分的学生站上讲台道歉,承认自己“拖后腿”。

对此,有的家长对老师的做法表示支持,认为应该多让孩子认识什么叫责任心,多吃一点苦。老师这样做是在培养孩子们为集体争光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以及有担当的意识,同时这也是一种挫折教育。

也有的家长认为,叫学生到讲台上向其他同学道歉一事“太过了”,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因为,考得不好,孩子自己心里也难过,更何况没考好的话,最对不起的也是孩子自己,没理由要向全班同学道歉。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我校即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大会组委会要求各班为本班代表队写一段展示本班精神风貌的解说词以供开幕式上宣传报道组宣读,假设你是高三、十八班的宣传委员,请你为学校写一段介绍本班的解说词,160字左右。注意:在下面表格中的文字后续写,要有文采,文中出现的班级只能是高三、十八班,同时不得出现你所在班级任何一个任课教师的名字,否则,本题不得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