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薛宝钗的悲剧人生 住大观园蘅芜苑的薛宝钗跟林黛玉相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薛宝钗的悲剧人生

住大观园蘅芜苑的薛宝钗跟林黛玉相比,从外貌到性格,以至才情,是两种不同的美:一个丰满如太真,一个苗条如西子;一个端庄凝重,一个天真孤傲;一个雍容典雅,一个俏丽明洁;“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及其妙,莫能相下”。(俞平伯语)

薛宝钗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宝钗身上虽然也有少女的天真活泼,但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做人:“罕言寡语”、“装愚守拙”,“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加之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容貌和知书识礼,勤于“女红”,完全达到了封建世家要求女子的“德、容、言、工”的标准,成为一个“宜至宜家”的“窈窕淑女”,在她身上,体现了几千年封建社会所要求于妇女的伦理和教养的标准。但她太冷漠和超然,其冷静几近于冷酷,书中就多次以“冷香丸”、“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隐喻强调她性格的这一特点。当我们读到金钏儿投井、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及抄捡大观园等震撼人心的章节时,不难发现她超乎常人的冷静。我们是应该叹服她的冷静还是应该感叹于封建的道德标准对少女天真的扼杀。

就算对待爱情,宝钗也控制着,虽然她对贾宝玉并非全无感情,但她选择理智地听从于“父母之命”。在她的生命中不知道有没有贾宝玉之外的男人让她动心过, 但估计她是早就把自己的婚姻交给了左右她的封建力量。而她的贤淑、冷静和大度等封建伦理女性道德标准的楷模让她在和黛玉相比的劣势中最终获胜,所谓“金玉良缘”之说,虽是出于癞头和尚冥冥之中的安排,实则反映出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为迫使宝玉尽心“正务”,读书上进,以便继承祖业而在婚姻问题上作出的抉择。

照理说,宝钗获得了她需要的婚姻,成了贾府年轻女性人心所向的宝二奶奶,但她没有收获爱情的幸福,她和宝玉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却大相径庭。因此,“金玉良缘”对宝玉、宝钗来说,只是一杯没有爱情的苦酒。尽管薛宝钗能克尽妇道,象传说中的孟光那样“举案齐眉”,几近完美;但贾宝玉仍不能忘情于悲凄而逝的林黛玉;而薛宝钗也不免在孤寂冷落中抱恨终身。

薛宝钗的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却自有其发人深思之处。整个封建社会象张开的血盆大口,连拥护它的人也一并吞下腹去。说来可悲,封建伦理道德,可以让一个人顶礼膜拜,俯首贴耳到如此地步!宝钗实在是被吃的,但她是拿出以身殉道的精神,服服帖帖,泰然自若的面对悲剧结局,这是薛宝钗悲剧更深刻的体现。

1.下列对贾母王夫人等选择宝钗不选黛玉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贾母虽然知道宝玉喜欢黛玉,但还是选择宝钗的目的是为了家族的振兴。

B.宝钗更冷静、沉着和大气,不似林黛玉那样小气、斤斤计较、尖酸刻薄。

C.贾母的最终选择,说明贾母已然不喜欢先前十分宠爱的外孙、小气的黛玉了。

D.宝钗知书识礼,勤于“女红”,完全达到了封建世家要求女子的“德、容、言、工”的标准,她更能够帮助宝玉实现家族的振兴。

2.下列对薛宝钗的悲剧人生理解,概括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薛宝钗的悲剧主要体现在爱情上,她获得了她需要的婚姻,却没有获得宝玉的爱情。

B.薛宝钗的悲剧不是她自己造成的,根源主要在于封建伦理道德吞噬了女性美好的人生。

C.薛宝钗的悲剧产生不是宝玉所造成的,因为宝玉也是受害者,贾母王夫人等让他娶了个自己不爱的人。

D.薛宝钗的悲剧的可悲之处在于,面对吞噬她美好幸福人生的礼教她竟然拿殉道者的精神,服服帖帖,泰然自若,这悲剧是深沉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薛宝钗死守封建教条,刻意按照封建女子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不敢说、不敢爱,将婚姻幸福都交给父母,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的。

B.薛宝钗在贾府里谨言慎行,甚至于在金钏儿投井、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及抄捡大观园等震撼人心的章节时,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冷静,甚至冷酷,主要是为了做宝二奶奶而做出的隐忍之举。

C.宝钗获得了她需要的婚姻,成了贾府年轻女性人心所向的宝二奶奶,但她没有收获爱情的幸福,根源是宝玉始终喜欢林黛玉。

D.宝钗和黛玉虽然性格志趣有很大差异,但“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及其妙,莫能相下”,他们都同是悲剧人物,他们的幸福都是被封建道德礼教扼杀了的。

 

1.C 2.B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按条件筛选指定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筛选条件是“贾母王夫人等选择宝钗不选黛玉的原因”,C项“贾母已然不喜欢先前十分宠爱的外孙、小气的黛玉了”错,婚姻的选择与亲情之爱并不具有排他性,贾母的选择并不能说明贾母不喜欢黛玉。文中也无此信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具体观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求理解的是“对薛宝钗的悲剧人生”的分析概括,B项前一分句是对宝钗个人原因的全盘否定,而文中“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做人”“她太冷漠和超然,其冷静几近于冷酷”等语句表明,作者认为宝钗的悲剧并非与自己无关。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此题涉及对文中多方面内容的理解,且与上两题不同的是选择表达正确的一项,那就要在三个选项中找出理解错误。A.“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错,原文说“薛宝钗的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B.是性格追求所致,并非因想做宝二奶奶 ,原文说“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做人”,“但她太冷漠和超然,其冷静几近于冷酷,书中就多次以‘冷香丸’、‘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隐喻强调她性格的这一特点;C.根源理解错,是因为宝玉与宝钗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却大相径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需要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

请以“生活需要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空白处填入合适关联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本书为何开篇谈“素材”?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①    大师创作   ②   孩子习作,    ③    必须首先面对“材料”,即靠什么“材料”来编织文学。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契诃夫留下的《手记(1892年—1904年)》就是他搞创作的素材库。它收集了大师在创作成熟期随手录下的对生活的瞬间感触、未来作品的腹稿、读书心得以及从别人著作中摘录下的精粹。我发现,它是一种    ④   包含了大师生活的真实,   ⑤   凝聚着大师对现实的感知、理解、想象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机构对400名中学教师进行的有关“体育锻炼”情况的问卷调查表。请根据表一、表二显示的调查结果,概括中学教师体育锻炼的现状,说明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表一:每天用于锻炼的时间

锻炼时间

人数

所占比例

0分钟

56

14%

0.5小时

204

51%

1小时

128

32%

2小时

12

3%

表二:缺少锻炼或很少锻炼的原因

问题选项

人数

所占比例

上下楼就是锻炼

106

26.5%

作用不大

44

11%

个人懒惰

64

16%

教学繁忙没时间

150

37.5%

缺乏合适场地

170

42.5

答:(1)现状和原因:

(2)解决的办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思成:一念执着

顾学文

1925年,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在宾大完成学业后,梁思成踏上了欧洲的土地,观摩各地建筑。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都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没有,梁思成被深深刺痛了。他说:“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匆匆回国,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投入建筑事业中。1932年,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筑调查。跳蚤、臭虫、蝙蝠是调查路上的“亲密伙伴”。但对于执着于所爱事业的人而言,苦难有时也会伴随快乐。梁思成甘之如饴:“被(臭虫)咬得很厉害,但我追猎遗构多年,以此时此刻最感快慰。”

“当年先生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共测绘了2738座古建筑!那是什么年代?战乱!他们真的是拿命在做啊。”他的学生杨鸿勋唏嘘不已。

1942年,梁思成开始编写《中国建筑史》。在这时,妻子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不便,全家贫病交加,他依然伏案写作。

1944年,《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震惊,但没有人能想象得出,这样一本著作,诞生于李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迁徙到这里)那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杨鸿勋说。

不仅是《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几乎都是在战乱中完成的。

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在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时,另外加上了两个不属于中国的城市——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他和林徽因一起,把这两个城市的古迹详尽地标注出来,并以自己的专业精神说服美军司令,对日本的那些古迹也要保留。而此前,梁思成一家已有两名亲属牺牲在抗日前线。

“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梁思成无法不心如刀绞。

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与热爱,才有这样震撼心灵的以德报怨。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生执念,当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陷入大拆大建的热潮中时,梁思成一次次仗义执言,秉笔直书。

1950年,梁思成与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共同撰写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一文,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在这份长达数十页的方案中,梁思成与陈占祥详尽地阐明了他们对于北京未来规划的方案:北京应该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不应该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在北京古城的基础上建设首都行政中心,而应该在北京西郊开辟一个新的行政中心。

然而,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放弃老城重建新城几乎没有可能。

梁思成激烈地与人争论、大声地呼吁。如杨鸿勋所言,他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在当时一边倒的社会热潮中,他没有人云亦云。“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然而,轰隆隆的铲车声、一下下沉闷的大锤声还是淹没了梁思成的呼喊,古迹一点点消失,迎接他的是默默的悲苦:“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1956年之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繁重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活动任务,梁先生很难再潜心学术研究。”那时伴在梁思成左右的杨鸿勋心里非常清楚:“他其实很想开展民居研究。”但只有一次,梁思成带着杨鸿勋和其他几个学生去了趟东交民巷,后来再也没有了第二次。因为,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时,为爱妻林徽因设计墓碑是梁思成唯一能作的设计。

的确,虽然在梁思成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脊椎病恶化,直不起腰来;但无论什么时候,他的人格都没有弯,他在精神上站得笔直。

1972年,梁思成走了。但他所开拓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还在延续着。

21世纪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在呈现现代性的同时也要珍视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也要回首往昔,这时,人们也想必会频繁地回想起,许多年前,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一生执念。

(摘编自顾学文《梁思成:一念执着》)

相关链接:

①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②“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摧残……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1952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和在欧洲考察建筑期间,梁思成看到各国都有自己写的建筑史而中国没有,这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写一部中国自己的建筑史。

B.回国后梁思成和林徽因一道开始了古建筑调查,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他们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但和亲密伙伴在一起工作,他甘之如饴。

C.战乱时期,梁思成在艰苦的环境里,强忍身体的病痛,克服困难,坚持写作,著成了《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成就。

D.《中国建筑史》一书完稿,填补了中国人自己编写建筑史领域的空白,也实现了梁思成早年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E.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梁思成向美军建议需要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是出于对日本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虽然他恨日本侵略者。

2.梁思成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3.梁思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4.谈谈你对句子“目睹古建筑被毁,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都是人间悲剧”的理解,并结合当前很多古建筑被拆除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

答:

 

查看答案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2)《陈情表》中的“母孙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3)王勃《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