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文后各题。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文后各题。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 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阅读答案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阅读答案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小说上下文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1.答E给2分,答A.D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 3.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 4.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C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C.D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心理分析,解答时需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小说的情节来分析。“不一定卖”,意思很明显,顾林心里对是否卖瓷瓶是犹豫的,不想卖,又不得不卖,分析时,考生依据原文分析出不想卖的原因和不得不卖的原因即可。当王经理问顾林瓶子是不真品时,“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可分析出顾林并不知道这个瓷瓶的真假;而当老教授问价时,顾林说“3——30万”,可分析出顾林不能确定这个瓶子的价值,既怕价格低了又怕价格高了;对于瓶子的来历,顾林是知道的,而且“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可分析出瓷瓶对父亲的重要意义,是父亲荣誉的象征,他不愿意卖;但父亲车祸住院,医院“又催交钱了”,使顾林不得不卖掉瓷瓶。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顾林心里对是否卖瓷瓶是犹豫的,不想卖,又不得不卖,分析时,考生依据原文分析出不想卖的原因和不得不卖的原因即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王教授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组织答案时要先总述王教授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具体情节加以分析。从文本中可知,王教授本是江南人,离顾林家所在的江北很远,可是他“在江北开了个分店”,目的就是为了寻找顾林的父亲,要报答顾林父亲当年的救命之恩,并在找到顾林后用高价买回自认为是赝品的瓷瓶,由此可分析出王教授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王教授一直寻找顾林父亲,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送了赝品给恩人,没能真正感谢恩人,而心存内疚,所以找到瓷瓶后马上高价收回,可当他发现瓷瓶是真品时,又马上送回,表现出他做人诚信的品格。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这类题目可从小说情节发展、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从小说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小说情节围绕瓷瓶展开,从王教授送瓷瓶谢恩人,到顾林卖瓷救父亲,再到王教授收回赝品瓷瓶,再到得知瓷瓶是真品而送回,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从小说的主题表达来看,收回赝品瓷瓶,得知真品再送回,歌颂了一颗感恩之心、一种诚信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王教授得知瓷瓶是真品马上送回,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饱满。从表达效果看,用数字结尾,没有再叙写顾林听到后的反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本题就小说的结尾命题,主要围绕小说的要素及艺术效果分析,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徐志摩

(2)惨象,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3)《战国策》中描写荆轲刺秦临别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慷慨激昂,壮怀激烈

4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以“ _____________”一句,概述了万物在深秋季节里自由发展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以“ 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军阀统治者的蔑视,概括了早期革命者的豪迈气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荆卿里

【清】袁枚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我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荆轲山(其二)

【清】尹礼

豪气无论剑不疏,

祗缘生劫一筹迂。

图穷即断秦王首,

千载应传好丈夫。

1.袁诗尾联“刺”字用得非常精彩请简要赏析

2.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史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鲁迅曾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项王、项伯坐”,“ 东向”即“向东”,项羽坐在西边的主座,说明顽强刘弱

C.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有称字、称号、称谥号的;有称籍贯的。有称封号加姓名的,如“留侯张良”,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有称官职加姓名的,如“左司马曹无伤”、“左尹项伯”等。

D.称谓中还有尊称、谦称、贱称等,如刘邦对张良说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句中的“君”是刘邦对张良的尊称。谦称表谦虚如张良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称自己为“臣”表示谦虚。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项伯时说“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长于识人用人,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政治上敏感老谋深算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B.项羽不信任谋士不善用人政治上迟钝缺少谋略又自大轻敌。

C.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跟善于发展自身长处和利用项羽的品性弱点是分不开的。

D.在论成败上刘邦重用人之道项羽重形势仁义而作者司马迁重天意所归。

4.翻译下列句子。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对文段中加点的“中国人”“苟活者”理解正确的    

A.两者都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B.前者指所有的中国人,后者指除“真的猛士”以外的中国人。

C.前者指中国的反动派,后者指一般的中国人。

D.前者指所有的中国人,后者指与作者一样的中国人。

2.对文段中划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这句话意在说明烈士牺牲的影响,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地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鼓舞。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说不出话”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为反动当局的凶残暴行而愤怒得说不出话来。

C.为反动文人的下劣无耻出离愤怒,所以说不出话来。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查看答案

阅渎下面语段按要求作文

从11月15日上午开始,一篇叫做《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的帖子开始在朋友圈刷屏。在“新世相”发起的这个活动中,演员黄晓明、徐静蕾、张天爱、张静初、董子健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丢下了贴有活动标志的书籍,并拍下照片,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

“丢书”话题的缘起,是两周前英国演员艾玛·沃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活动。“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100 本书”在社交网络上很快成为热门话题。新世相联系了伦敦地铁读书行动的负责人,在取得对方的支持后发起了中国版“丢书大作战”。 然而“丢书大作战”在得到广泛关注和大量赞誉的同时,也迎来了一大波“作秀”“圈粉“矫情”“山寨”等冷嘲热讽。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