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刚刚跨越一道门槛,开始一段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刚刚跨越一道门槛,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你的青春,或平淡无奇,或绚丽多彩;你的青春,或在迷惘中追寻,或在寂寞里求索,或在反思后成长;你的青春,或许没有青春小说里的残酷情节,也没有青春片里的狗血剧情,却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版本。青春的你,正在经历着什么?又有什么样的体验与感悟?

请以《这是我的青春》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作文,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及本人与师生的真实姓名等),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这是我的青春 青春是一支旋律优美的歌,它唱出了我们的心声,饱含着五彩的情愫。 青春是一首韵味十足的小诗,它诵出了我们的思想,蕴含着灵动的蓬勃朝气。 青春又是一幅看不尽的画卷,它绘出了我们的感情,涌动着内心深处的灵魂。 优美的旋律中总是会搀杂着一丝转折,韵美的小诗中总是会出现一缕悲伤的情怀,无尽的画卷中也会有一点瑕疵,那就是青春的烦恼。 “哎呀,我的脸,完了,破相了。”一大早上我的鬼哭狼嚎就“唤”醒了全家人。 “怎么了,乖女儿?”闻讯赶来的妈妈问道。 我抱怨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的脸上长了红点。” 妈妈仔细看了看,神秘一笑:“哈哈,别担心,这是青春痘,我女儿长大啦!” “啊,没搞错吧?我长青春痘,惨了惨了,我要被别人笑死了。”想到自己往后的生活,哎,烦恼来了。 “今天,同学们要辛苦一下了,回去的作业是——两张试卷。”物理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故意把手里的卷子摇得哗啦响。 “吱溜——”门开了,化学老师挤了进来:“回去把这张卷子做一下,明天交。 语文老师也马不停蹄地来到教室:“今天将《学考》第28页做一下。” 历史老师…… 咦,怎么没人报怨?噢,没时间,要赶紧记下今天要写的作业。我抬了抬鼻梁上的眼镜,手里的笔麻木地在纸上记着老师交待的作业,空气仿佛凝固一般,剩下的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从上初中以来,课业就越来越多,负担就越来越重,尤其是临近中考,时间越发显得紧张。这铺满桌子的资料书,堆积如山的试卷还有鼻梁上逐渐攀升的眼镜度数,仿佛给我们的青春套上了一付沉重的枷锁。 我好累,烦恼也随之而来…… 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是否还会掠过我的窗前?往日的欢乐是否还会在我的身上复活?开心的笑颜是否还会在我的脸上重现?我无从知道。我只知道,烦恼已慢慢占据了我的生活。 不过,生活中哪能没有烦恼?曾为朋友之间有争吵烦恼过,曾为买不到心怡已久的画册而烦恼过,也曾为成绩的波动而烦恼过……不是吗,这些我们都曾经历过,体验过。但烦恼过后,我们不是拥有了一份新的体验,新的感受吗?这可是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最宝贵的财富啊! 所以,没有烦恼就没有收获,青春需要拼搏,尽管烦恼如影随行。 烦恼走进了我的青春,它让我们一路拼搏,永不停歇,走向我们人生的未来。感谢你,一路的烦恼!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比较简单,抓住关键词“我的”“青春”等,结合题干的要求“夹叙夹议”,立意围绕“青春”展开即可。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的题目。 本作文“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具体到本题而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对于青春,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可以歌颂青春,也可以写与青春有关的事情等。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给人类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正因为如此,②            ,也要治理互联网。网络安全与规范文明的网络环境,则是网友必须遵守的底线。当然,任何文明规范的治理,③            。只有当法律不断完善,依法治网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网民利益才能更有保障,互联网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     

A.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B.读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深切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类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暴行的罄竹难书。

C.《别了,“不列颠尼亚”》用灵活的笔法、深沉的感情、丰厚的内涵,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上了一堂形象而深刻的历史课。

D.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传统的文史哲学科,有许多蜚声中外的学术大师,有浩如烟海的学术资料,有非常成熟的学科体系,这是其它学科难以相比的。

B.也许是大家都知道巴金老人对玫瑰情有独钟,一束束象征热情与朝气的红玫瑰将冬日里巴老的病房装点得春意盎然。

C.《包身工》被称为我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包身工”“芦柴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给每一位认真读过本文的人以心灵的震撼。

D.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情不自禁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  

A.戊    马生涯róng   左顾右盼     笔而记之

B.     维艰     文彩斐然     博闻强记

C.chà    交流     剑拔驽张     酣畅淋漓

D.kàng   高歌káng   流言蜚语     泪下沾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文后各题。

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 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阅读答案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阅读答案宝物 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为下文顾林卖掉瓷瓶埋下了伏笔。

B.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C.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送的瓷瓶,可见他并非施恩图报之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别人的馈赠。

D.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E.小说以“瓷瓶”为题,有深刻的意味。瓷瓶是全篇的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以“瓷瓶”为题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2.老教授提出去家里看看瓷瓶,顾林说他不一定卖。请结合小说上下文分析顾林此时的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

3.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