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瓒 ,字宗器,孝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工部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瓒 ,字宗器,孝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迁郎中,历知太原、宁波二府,有善政。成化初,市舶中官福住贪恣,瓒禁戢其下。住诬瓒于朝,瓒遂列住罪。住被责,其党多抵法。大臣会荐,迁广东参政,转浙江左布政使。

十年冬,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播州致仕宣慰杨辉言,所属夭坝干、湾溪诸寨及重安长官司为生苗窃据,请王师进讨。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会松、茂番寇边,诏起复视事。先是,佥事林璧言:“松茂曩为大镇。都御史寇深、侍郎罗绮尝假便宜,专制其地,故有功。今惟设两参将,以副使居中调度。事权轻,临敌禀令制府,千里请战,谋泄机缓,未有能获利者。宜别置重臣弹压,或即命瓒兼领,专其责成。”十二年七月命瓒兼督松茂、安绵、建昌军务。瓒至军,审度形势,改大坝旧设副使于安绵,而令副总兵尧彧军松潘,参将孙暠军威、叠,为夹攻计。乘间修河西旧路,作浮梁,治月城。避偏桥栈道,军获安行,转饷无阻。十四年六月攻白草坝、西坡、禅定数大寨,斩获亡算。徇茂州、叠溪,所过降附。抵曲山三寨,攻破之,再讨平白草坝余寇。先后破灭五十二寨,贼魁撒哈等皆歼。他一百五寨悉献马纳款,诸番尽平。留兵戍要害,增置墩堡,乃班师。帝嘉其功,征拜户部左侍郎,辞归终制。十五年起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十八年,岁大祲,疏请振济。发银五万两,复敕瓒移淮安仓粮分振,而瓒已卒。

瓒功名著西蜀。其后抚蜀者如谢士元辈,虽有名,不及瓒。惟夭坝干之役,或言杨辉溺爱庶长子友,欲官之,诈言生苗为乱,瓒信而兴师,其功不无矫饰云。

(选自《明史·张瓒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进行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

B.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

C.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

D.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为古代的官职名。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其权限、职责也有所不同。此处是“宦官”的意思。

B.致仕也称致事、致政、休致指古代官员辞职或被罢官归家它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终制指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张瓒在母丧期间被朝廷起用平定边乱,胜利后辞官归家继续服丧。

D.漕运指的是古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瓒治政有方,执法严明,正统年间,担任太原、宁波知府,政绩良好。成化初年,市舶中官福住贪婪放纵,张瓒惩治了他的部下。

B.张瓒临危受命,功成身退。松、茂边情紧急,他受命督办军事。审时度势,筹划指挥,终于荡平诸番,受到皇帝嘉奖,但他辞官归家。

C.张瓒心系百姓,关心民生疾苦。成化十八年发生大饥荒,他上奏朝廷请求赈灾。皇帝命他转运淮安仓粮分发给灾民,但此时他已死去。

D.张瓒名声卓著,但有时不免沽名贪功。他巡抚四川。名声远远超过后继者谢士元等人;夭坝干一役,他听信杨辉之言,虚报了很多战功。

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住诬瓒于朝,瓒遂列住罪。住被责,其党多抵法。

(2)宜别置重臣弹压,或即命瓒兼领,专其责成。

 

1.C 2.B 3.D 4.(1)福住向朝廷诬告张瓒,张瓒于是罗列福住的罪状。福住被责罚,他的党羽大多伏法。 (2)应当另外设置重臣控制,或者就命令张瓒兼任,专门委任他负责。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这句话是说“皇上诏令张瓒通告生苗归还被侵占的土地,不服从就讨伐他们。张瓒率兵讨伐平定,请求设立安宁宣抚司,就授予杨辉的儿子杨友为宣抚来镇守。皇上下诏许可,下诏令奖赏慰劳。张瓒因母亲年老乞求回家,回家后母亲已经去世”;然后结合表示官职、人名的关键词判断,比如“瓒”“安宁宣抚司”“辉”“友”“宣抚”。断句如下:诏瓒谕还侵地,不服则征之。瓒率兵讨定,请设安宁宣抚司,即授辉子友为宣抚以镇。诏可,赐敕奖劳。以母老乞归,母已卒。。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2.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但有时不免沽名贪功”“夭坝干一役,他听信杨辉之言,虚报不少战功”不准确。从选文看,这只是某些人的说法,张瓒主观上并没有“沽名贪功”;且“虚报了很多战功”也言过其实。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D.文章最后一段话说“惟夭坝干之役,或言杨辉溺爱庶长子友,欲官之,诈言生苗为乱,瓒信而兴师,其功不无矫饰云”,“或言”是有人说,不一定是事实。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诬”,诬告;“于朝”,状语后置句;“抵法”,伏法。第二句中,“别”,另外;“兼领”,兼任;“责成”,负责。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瓒,字宗器,孝感人。考中正统十三年进士。授予工部主事,升迁为郎中,历任太原、宁波知府,有良好的政绩。成化初年,市舶宦官福住贪婪恣肆,张瓒禁止他的部下。福住向朝廷诬告张瓒,张瓒于是罗列福住的罪状。福住被责罚,他的党羽大多伏法 。大臣纷纷举荐,升迁张瓒为广东参政,转任浙江左布政使。 十年冬,以右副都御史巡视四川。播州退休的宣慰杨辉说,所属夭坝干、湾溪各寨以及重安长官司被没有驯顺的苗人窃据,请求官军进讨。皇上诏令张瓒通告生苗归还被侵占的土地,不服从就讨伐他们。张瓒率兵讨伐平定,请求设立安宁宣抚司,就授予杨辉的儿子杨友为宣抚来镇守。皇上下诏许可,下诏 令奖赏慰劳。张瓒因母亲年老乞求回家,回家后母亲已经去世。恰巧松、茂番寇侵犯边疆,皇上诏令再次起用他任职办事。在这之前,佥事林璧说:“松茂以前是大镇。都御史寇深、侍郎罗绮曾凭借特权,控制这个地方,所以有功。如今只设两个参将,以副使居中调度。权力小,面对敌情要禀告请示制府,千里请战,谋略泄露,时机延缓,没有能够获胜的。应当另外设置重臣控制,或者就命令张瓒兼任,专门委任他负责。”十二年七月,命张瓒兼督松茂、 安绵、建昌军务。张瓒到军中,审察测度形势,改变大坝设副使于安绵的旧制,而令副总兵尧或驻军松潘,参将孙嵩驻军威、叠,为夹攻作谋划。乘着间隙修整河西旧路,建造浮桥,整治月城,避开偏僻的桥梁和栈道,军队得以安全通行,转运粮饷没有阻碍。十四年六月,攻击白草坝、西坡、禅定几个大寨,斩首俘获无数。巡行茂州、叠溪,所过之处都投降归附。抵达曲山三寨,攻破了它。又讨平白草坝残余敌寇。先后攻破消灭五十二 座寨子,贼寇头领撒哈等都被歼灭。其它一百零五座营寨都献马交钱,诸番全部平定。张瓒留兵戍守要害之处,增设城堡,才班师。皇帝嘉奖他的战功,征召授予他户部左侍郎,辞官回家服丧。十五年,起用为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十八年,遭受大饥荒,张瓒上疏请求赈济。皇上发银五万两,又敕令张瓒转运淮安仓粮分发赈济,可是张瓒已经去世。 张瓒名闻西蜀。他之后巡抚蜀的如谢士元等人,虽然有名,却比不上张瓒。只有夭坝干之役,有人说杨辉溺爱庶出长子杨友,想要让他做官,假称没有驯服的苗人作乱,张瓒信以为真,于是发兵征讨,他的功劳不免虚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

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老人说:“可以。”

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

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

孩子说:“我叫李子。”

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

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

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我说:“那不浪费了?”

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

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有本事上来呀。”

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

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

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11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通过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

B.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

C.小说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叫康枣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来折射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

D.小说多次写到“我”为果子成熟后因无人采摘而烂了落了的浪费行为感到可惜,鲜明地表达了批判乡村富裕后却存在严重浪费现象的主旨。

E.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无人照顾的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2.“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陈忠实:情系土地  心系人民

陈忠实常以一个“农民”自称。1942年,陈忠实出生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一个普通农家。从读书、参加工作到开始文学创作,他都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陈忠实先后在农村学校、地方文化部门和乡镇工作过20年。他说:“那段时间是我对中国乡村的体验、理解及生活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为我后来创作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像我这种出身农村的作家,我的创作得益于经历了农村社会生活的演变。”

陈忠实于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成为陕西省作协的专职作家。这时,他仍然没有留在城市,而是继续回到农村。在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创作中,从前期构思收集文献资料,到后期写作修改,陈忠实几乎全部是在乡下完成。

1997年,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先后被翻译为韩文、日文、越南文等多种文字,并被改编为电影、话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评论家肖云儒认为,这部作品“从精神地层的深处提炼出了骨子里的中华文化人格”。

作为作家,陈忠实始终心系土地,心系人民。他说:“要深刻地理解、体验生活,需关注生活的运动和发展,不但要深入,而且要沉下去,让作家真正到基层去体验生活。”

陈忠实是在中学时代走上了文学道路,他上初中时创作了第一篇小说,高中期间他在学校创立了春芽文学社。50多年过去了,这个文学社仍不断开枝散叶。

陈忠实始终对自己的写作有所要求,为了给《白鹿原》的创作积累素材,他奔走在西安周边多个县区,住在小旅馆里,整晚抄写借来的县志。正式开始写作后,陈忠实回到自己的老屋,房屋破败屋顶漏雨,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他持续写作了四年,最终完成了《白鹿原》的创作。

只要对文学创作有益,陈忠实总是不遗余力。2013年,陈忠实自己出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设立了“白鹿当代文学编辑奖”,用以鼓励在当代文学编辑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个人。

评论家李星是陈忠实的老朋友,他说:“人格的重量影响作品的重量,有多伟大的人格,就有多伟大的作品。有多高的境界,就有多高的作品;他的厚重、博大,他的宽度、广度都渗透到了他的作品中。他说文学依然神圣,他在用生命践行着这句话。”

陈忠实为文执着痴迷,为人则宽厚磊落。2006年,北京人艺创排的话剧版《白鹿原》。陈忠实掏腰包买了不少票请朋友观看。2015年底,《陈忠实传》出版了,不少熟人和朋友来向他要书,他又买了不少来送人。这些年来,但凡有人向陈忠实索书求字,他从不吝惜。

陈忠实也一直鼓励和关心着刚刚走上文学道路的新人。17年前,19岁的沈鹏还是一名高三学生,爱好写作的他发表了不少作品并出版了一本诗文集。沈鹏回忆道:“当时想加入省作协,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给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陈老寄了一些自己的作品,不料半个月后就收到了他的回信,说我的文字很有灵性,已将作品转到通联部。”在这封信中,陈忠实鼓励沈鹏要好好读书,并告诉他文学依然神圣,要坚持创作。很快,沈鹏按程序加入了陕西省作家协会,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陈忠实传》的作者邢小利回忆,陈忠实是位宽厚的长者,同时却也极有原则,最不能接受的便是为了找他办事而送礼。他说:“托陈老师办事,他绝对不收礼,一分都不收,你要是给他钱他还生气。”

(改编自“新华社”稿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A.陈忠实于199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影响巨大,曾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

B.陈忠实认为作家要关注生活的运动和发展,沉到基层去体验生活,这也是他的《白鹿原》能深刻地提炼出中华文化人格的原因之一。

C.为文先为人,作家的人格高下与作品质量高低紧密相关,有多伟大的人格就有多伟大的作品,这在陈忠实身上有着生动的体现。

D.19岁的高三学生沈鹏希望加入省作协,将自己的作品寄给陈忠实,后在陈忠实的关心下,沈鹏终于加入作协,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会员。

2.陈忠实常以一个“农民”自称,为什么?请简要概括。

3.“陈忠实为文执着痴迷,为人则宽厚磊落”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具有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的优秀品质,“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经过历代大儒的传承、发挥,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被尊为道家和道教始祖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佛教中“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例如,《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又如,《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一本作“王”)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

(选自张涛《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2016年10月1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它高度概括并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

B.从“天人合一”的视角看,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应该顺应、保护并保护尊重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C.“天人合一”思想虽然最早是在《周易》中表述的,但《说卦传》、《文言传》中的相关论述才是这一思想的经典表述。

D.“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宋代大儒张载在借鉴前人思想基础上明确提出的,这标志着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发展到新阶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寅恪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释、道三教比肩而立、相伴而行,并且都很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

B.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即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核心思想“仁”不仅适应于人际交往,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

C.道教继承了道家的老子、庄子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这从道教经典《太平经》、《阴符经》中可以窥见一斑。

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依正不二”,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紧密的共生关系并因此而平等,这同样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也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同时受佛教重视,可见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轻重的地位。

B.孔子效法天地而感化万物,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提倡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这些都蕴含了“天人合一”思想。

C.在生态时节观方面,儒、释、道三家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协和发展,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

D.“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受到儒、释、道三家一致认同,促进了三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其历史作用甚至大于《周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正值青春年华的你,刚刚跨越一道门槛,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你的青春,或平淡无奇,或绚丽多彩;你的青春,或在迷惘中追寻,或在寂寞里求索,或在反思后成长;你的青春,或许没有青春小说里的残酷情节,也没有青春片里的狗血剧情,却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版本。青春的你,正在经历着什么?又有什么样的体验与感悟?

请以《这是我的青春》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作文,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及本人与师生的真实姓名等),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给人类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正因为如此,②            ,也要治理互联网。网络安全与规范文明的网络环境,则是网友必须遵守的底线。当然,任何文明规范的治理,③            。只有当法律不断完善,依法治网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网民利益才能更有保障,互联网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