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_...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忳郁邑余侘傺兮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能力,所考查句子出自《离骚》,有一定难度,解答时注意正确书写,尤其是“忳”“郁”“邑”“侘傺”等字的正确书写。本题提示考生,备考中一是要注意对名句理解记忆,不能死记硬背;二是对一些比较难写的字要注意认真落实笔画,千万不能会背不会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诗经·氓》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西 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注释:①求浆,要水喝;②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 “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 “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 “乱山”意象奠定了全诗杂乱、荒凉、冷清的感情基调,和“小桃源”形成鲜明对比

2.诗歌的颔联、颈联描写了西村怎样的景色,体现了怎么样的环境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攀栖鹘之巢                 正襟坐而问客曰

B. 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C. 盖二客不能焉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D. 今者暮                     日西山

2.下面对“盖”和“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盖二客不能从焉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③曾日月之几何         ④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3.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

A.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盛行于宋朝,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B. 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D. “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4.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

A. 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 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 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D. 前后二赋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5.文中划“    ”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 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C. 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D. 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2)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头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籽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五》),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点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勃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活力。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本文行文思路富于变化,一波三折,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⑥自然段中的“未果之花” 从字面看是“还没有结出果实的花朵”,而在此处是指“红颜薄命的伤春怨女,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

C. 作者联系实际,提醒今天的人们尽心竭力地投身事业,永葆青春活力,不要让自己像落花一般凋零。

D. “落花”这一意象,多用来比喻青春的消逝、生命的衰残,《红楼梦》中的《葬花词》、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皆如此;而作者却反向立意,唱了一曲落花的颂歌。

E. 本文的语言风格“清丽典雅”。“清丽”主要体现在细致优美的描写、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新奇感,文章意蕴清新;“典雅”主要体现在书面语汇的使用和古诗文的引用。

2.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予以分析,指出其艺术效果。

3.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内在的美好情操”或品格值得作者礼赞呢?请分点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