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音乐性的美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音乐性的美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粱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这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稚,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⑤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五古从汉魏起,到唐代实已基本做完;五律则自初唐沈(俭期)、宋(之问)搞定形化以来,成为终唐之世的考试体裁、正统格式;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第①段中某艺术形式成为时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的衡量标准是。

2.第②段中引用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是为了。

3.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作用。

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初唐的书法由于宫廷的大力提倡,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其风度体貌如同当时皇室倡导的齐梁宫体诗歌一样。

B. “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根本原因是他们都具有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特质。

C. 盛唐是一个音乐高潮,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的乐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

D. 五古、五律、七律等体裁是在唐代以后才成熟的,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标题“音乐性的美”的内涵。

 

1.此艺术形式为时代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形式。 2.表明初唐诗歌风流、潇洒的特点,以此类比冯、虞、褚书法的轻盈华美、婀娜多姿,进一步说明初唐的审美理想(或趣味标准、艺术要求)。 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初唐书法之漂亮,开启下文盛唐书法抒情浪漫特点的论述。 4.C 5.(1)音乐性的美表现为浪漫性、抒情性,是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2)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进盛唐各艺术部类,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成为盛唐时艺术的美的灵魂。(3)形式上表现为盛唐时“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与它们的音乐性特征密切相关。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结合题干要求,立足文本第一节,某艺术形式成为时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的衡量标准,结合文本内容“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可知,此艺术形式为时代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形式。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引用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的目的,立足第二节内容,结合文本内容“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可知。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画线句子的作用,“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内容上表意非常明确,不需要分析。结构上,承上启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点睛: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如本题承上启下。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粱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可知,“如同当时皇室倡导”篡改文意。B项“根本原因”错误。D项结合文本内容“七律要到杜甫才真正成熟,宋以后才大流行,所有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可知,“这些形式都基本是文学的,而不是音乐的”修饰“七律”。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探究标题的内涵。主要分析标题的本意和比喻义。 “音乐性的美”的内涵,主要抓住“美”的内容,围绕“美”的形式、表现力等方面分析。 点睛: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本题形式上表现为盛唐时“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与它们的音乐性特征密切相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圣人的至道,就是一般人所时时行的道,所以谓之“庸”。朱子注说:“庸,平常也。”又引程子云:“不易之谓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子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就是恰好,恰好也就是至善。这是极难能的。《中庸》说:“中庸其至矣乎!”

①但又是人所不可须臾离的,所以是不可易

②圣人亦行此道而又将其行至于极至

③这就是说,将其行至于恰好之处,恰好就是所谓中

④因其是一般人所本来行的,所以是平常

A. ②③④①    B. ②①④③    C. ③④①②    D. ④①②③

 

查看答案

诗歌通常会含蓄地抒情、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

A.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B.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C. 旧地烟霞在,多时草木深。水将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D.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 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3)____________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4)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借用过往历史来表达世事变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给下面文字做批注

要求:(1)给文中触动你的词做批注。先写下这个词,再写出这个词为什么能触动你(在文中批注)给文中触动你的句子做批注。先写出这个句子,再写出这个句子为什么能触动你(在文中批注)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林语堂《苏东坡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