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枣,原产我国,下面的文字是《辞海·枣部》对枣的有关介绍,请你用文学性的语言改写画...

枣,原产我国,下面的文字是《辞海·枣部》对枣的有关介绍,请你用文学性的语言改写画线句子。不多于100字。

枣,果木名,属李科,落叶乔木,有直立或钩状刺。叶长卵形,基部广而偏斜。托叶呈刺状,永存枝上。花小黄绿,有花盘,多蜜。核果长圆形,鲜嫩时黄,熟后紫红。用分株、嫁接等繁殖。

 

 

参考答案:长卵形的枣叶俏皮地在风中摇着小手,叶柄根部的托叶就像妈妈从远处伸来的双手,呵护着风中的孩子。在茂密的枝叶之间,开满了黄绿色的小花,花蕊中有许多令蜜蜂喜欢的花蜜。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此题要求将说明性语言转换为文学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是以准确为好,而文学性语言是以形象见长的,所以在改写时要注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形象动人,充满情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沧浪诗话》说:“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歌之道,木在书,不在理,那在何处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情所至,方有高格。钱穆谈中国诗歌,认为贵在自抒己情,以待知者知,是把人生写进了诗歌里。唐朝以后,写诗总不乏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入如《沧浪诗话》所批评的“以议论为诗”的歧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淡漠了生命情怀。也许,这正是唐之后诗歌渐衰的原因之一。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故乡的味道,就是红薯的味道。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是红薯养育了我的故乡人。红薯可在春夏两季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加之深秋之后,气温越来越低,红薯很容易霉变坏掉。

①鲜红薯好吃但不易贮存

②红薯是高产作物

③深秋时节,夜长昼短,天气变凉,红薯已停止生长

④所以生产队每收一块地里的红薯,一家都要分得百十斤或者几百斤

⑤特别是在收和分的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碰破了红薯皮

⑥这时春红薯和夏红薯都要开始收了

A. ③⑥②④①⑤    B. ③①⑥⑤④②    C. ②④③⑥①⑤    D. ②①⑥③⑤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山东省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领域坚持“双管齐下”,鼓励新人一方面投身文创领域发挥才智,另一方面对文化产业行业的“老资历”进行培训。

B.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工作者要改善“公益类科技就是低端技术”的偏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打造“民生科技”。

C. 《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以来,已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莫言、贾平凹、余华等知名作家都曾受到它的深刻影响。

D. 在“食品质量万里行”活动中,许多企业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目前,各级干部逐步改变了唯GDP为上的传统观念,社会经济发展不再重眼前、轻长远,不再重立竿见影、轻循序渐进,不再为一时的政绩_______________。

(2)在圣诞网购狂欢过程中,消费者享受着购物的快乐,也承受着购买后出现问题的风险。如何规范网购市场,不让无良店家_______________,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3)记者在公共场所假装“摔倒”来进行“爱心测试”,本身就是对民众的欺骗,用谎言去测试道德,显然属于_____________,只会加剧社会的不信任。

A. 浑水摸鱼    缘木求鱼    竭泽而渔

B. 竭泽而渔    缘木求鱼    浑水摸鱼

C. 缘木求鱼    竭泽而渔    浑水摸鱼

D. 竭泽而渔    浑水摸鱼    缘木求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袁隆平  情系水稻五十载

段新权

    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型优异,穗大粒多。兴奋的袁

 

 

语文试题(一)第5页(共8页)

隆平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袁隆平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

    1962年,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英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人家英美都分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

    这年暑假,他去中国农科院,找大学时候的老师、遗传学专家杨国荣。杨老师悄悄告诉他一些国外研究的情况。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梁、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他决定放下“月光花红薯”,专攻水稻杂交。

    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

    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

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这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此,杂交水稻开始真正大面积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和粮食生产。

    杂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名声大振。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准备提拔他担任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领导。袁隆平诚恳地说:“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别的不说,在搞科研这一点上,倘若真当上领导,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院里本来要给袁隆平换一间大一点的办公室,但袁隆平坚决不同意,说:“何必浪费呢。”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每年手里的经费成千上万,但他对科研工作的经费也非常“吝啬”。

    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袁隆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但他还是以原来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仍旧是那个朴素的如农民一样的老头。

    50年来,在促进水稻增产这座科研高峰上,袁隆平及其团队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多次创造水稻大面积平均亩产的世界纪录。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宣布,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4期中国超级稻亩产达1 026.7

公斤,创造新纪录。

    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家再大,也只能睡一张床;资产再多,你每天也只能吃三餐饭,所以,我对钱这个东西看得很淡,够用就行。(袁隆平)

    ②他是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联合国首席农业顾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然而至今,他仍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他每天至少去一次农田,几十年来,除了多一些皱纹,整个人没变过。(《一个价值一亿元的名字》)

(l)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标题“袁隆平  情系水稻五十载”,表意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且满怀对袁隆平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富有感染力。

  B.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文中反复将袁隆平和农民对比,既因为他们都从事农业活动,更为了突出袁隆平身上有着农民艰苦朴素的传统。

  C.文章运用插叙的手法,写英美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还有他的大学老师杨国荣,目的是突出袁隆平不为权威束缚、敢于挑战的精神。

  D.作者写袁隆平,既概括介绍,又细描细绘,点面结合,富有说服力。其中写袁隆平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地勘察稻穗就是特写镜头。

  E.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语言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饱含深情,像“吝啬”就是正话反说,似贬实褒。

(2)本文开头第一段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的形象特征。

(4)“84岁的袁隆平袁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稻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给了你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